破產中的數字美學

(翻攝疫情直播記者會

上週末社羣輿論炸了鍋,「校正迴歸」四字成爲全臺灣奚落嘲諷的流行語,各種質疑、諷刺、嘲笑的梗圖比喻大噴發,發泄着疫情擴大陰影下,基層大衆對「疫情統計數字」的敏感和恐懼,許多人據此對中央政府領銜抗疫正式「失去信心」。

400名新增確診者,集體被送入了「昨天以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堅認只有321人是新增病患,此後「校正迴歸」成每日常態公佈,週日又繼續校正迴歸了170人,陳時中還甚至再三強調「陽性的新確診率已經降低」!

疫情擴大,這是臺灣民衆「心裡有數」的大事,數字不只是數字,而是家人與自己遭遇危險的逼迫程度。於是儘管疫情數字「修正」並非臺灣首創,但721人「爆天量」是新增確診者,卻被陳時中淡淡描述成「過去的400人」與「現在的321人」。這個詮釋的方法,民衆無法埋單。

陳時中1年多來的表現顯示他對疫情數字的「降低、歸零」有種偏頗執迷。以「Taiwan Can Help」享受1年多正面且風光國際評價,低迷的染疫數字一度彷彿成爲民進黨的「執政傳奇」!如今的一切就像註定被揭發的假象,這讓蔡英文執政的國際顏面一再不保,萬千尷尬實在是「爬太高」而後「跌太深」所致。

尤其在5月15日確診數字大噴發的前一天,陳時中還恰好投書歐洲媒體,表達臺灣擁有可以「向國際分享抗疫的經驗與自信」。投書當時,恰是「諾富特、宜蘭萬華」確診個案一路增加,隔天「自我打臉」,完全解釋了一個最關鍵的心態,那就是:政府的防疫目標從來不是疫情本身,而是「數字」與「印象」!

事實上,國際主流媒體近來也逐一報導,開始定調「臺灣疫情破功」!包括日本、歐盟,直到權威的美國《紐約時報》最近也同樣指出「篩檢過少、疫苗不足」爲臺灣疫情失控主因。幾家媒體也特別點出,臺灣政府對疫情數字有所「偏執」!雖然國際上尚且還未以「騙局」的字眼去暗示什麼,但不到1%的疫苗接種率以及極低的篩檢率,直接提供了新冠肺炎變種病毒全島擴散肆虐的背景溫牀。接下來,每日追蹤全球感染人數與死亡人數的國際上,將會如何評價臺灣防疫機關的「校正迴歸」?

臺灣「追逐數字」的政治文化長期而往,蔡英文以她習慣文青」的語法氛圍治國,對照着民進黨本身派系權力爭奪的赤裸,於是衆多粗糙難堪需要「以數字遮蔽現實」,這是民進黨的「數字美學」!各種諸如電力規畫財政舉債的施政數字也都被巧玩名目的手法美化,「美化數字」並不是從疫情纔開始。

陳時中過去以「拒絕普篩」控制疫情數字,但如今顯然新冠病毒並不賞臉,噴發的染疫數字再也無法被各縣市各自廣設的篩檢站與人潮所阻止,媒體標題動輒「+0」彷彿一場幻覺,數字的美麗原本就脆弱,人爲操弄始終有極限,儘管眼下陳時中還在以校正迴歸後的數字,暗示着「臺灣疫情沒有更嚴重」!

政治真正需要的,永遠是一種「樸實」或者「誠實」,那纔是溝通的起點。數字好看並不會因此更正確、堅定或充滿意義,民進黨習慣追逐的政治是一種體驗與消費,扭曲的數字美學最終只會通向政治信用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