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系大亂鬥 反制蔡獨裁
(本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一陣子,持續年餘的防疫長壽鄉土劇漸漸失去熱度,取而代之的政治話題,除了短暫擷取媒體目光的國民黨主席選舉和如今箭在弦上的「刪Q」罷免案,就是令人目不暇給的民進黨派系大亂鬥。從大新竹升格案開始,府院對五倍券的不同意見,再加上高鐵宜蘭設站案的派系爭執,一直到熱騰騰的蔡總統要沒收6都市長提名權,中常委陳茂松不甘遭人誣指爲「黑白講」且被當成「塑膠」,堅持開記者會反擊等,真是高潮迭起絕無冷場。
對於這一連串的執政黨內部派系紛爭,特別是陳茂松不甩蔡總統的親自致電,依舊開了記者會,以極其直接的用語表明不甘受辱,無論媒體或社會評論,普遍從「後蔡英文時代」的角度來詮釋政治意涵,認爲蔡總統的領導威望不若以往,昔日的「尊英」已經不再,蔡總統倒像是東遷以後的周王室,共主地位衰微,即將進入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局面。總而言之,是從負面角度去看待這樣的政治情勢發展,然後期許蔡英文主席能像周桓王復興周室一般地出手整頓黨內亂象。
對於這點,個人有不同看法。民進黨派系共治的傳統,確保黨內不會有獨裁者和大老的長期存在,即便有短暫時間的共主,也不過是因爲基於利益共生的因素,爲確保掌握執政權力而有的妥協。當這位共主不能再披掛上陣競逐總統大位後,換言之,就是失去替民進黨全黨競逐國家資源的價值後,領導威望就會隨任期結束時間的逐漸接近,呈反向比例的衰退,這也和共主分配資源的能力相關。事實上,蔡總統現在所面對的困境並非孤證,昔日陳水扁總統在第一任期的意氣風發,到第二任期的坐困愁城,其實如出一轍,足證這不是特例。
拋開民進黨黨內派系爭奪的到底是國家政策方向和發展方向,還是其實派系只是爭奪地盤、利益與資源的道德性判斷,這樣的政治運作模式,從實務角度來看,是黨內的自我平衡機制,透過對掌權者的無情對待與拋棄,從而確保所有人不至於被特定個人宰制,客觀上成就了民主政體不受威脅的結果。
看看英國,帶領不列顛打贏二戰的邱吉爾,或者斷然出兵收復福克蘭羣島的柴契爾,無不權傾一時,聲望無兩,但當戰爭英雄或鐵娘子失去替所屬政黨贏得選舉的能力後,黨內同志拋棄他們的速度,不是光速,也至少是音速了。聽起來很悲哀,對待對國家有貢獻者如此殘忍,但英國能夠維繫君主立憲的民主政體數百年,卻也正受益於此。
只不過再檢視一下這段時間民進黨黨內派系所爭執的標的,除了陳茂松堅持黨內初選提名制度的程序正義外,新竹縣市合併升格、五倍券發放的民衆自費與否、高鐵宜蘭設站選址等議題,幾乎都是從派系地盤、勢力爭奪和政經資源分贓出發。爭吵這些,雖然客觀上避免獨裁者的出現,留下民主的外觀,卻無助於民主的品質,這個纔是真正需要被關注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方,只能仰賴選民的裁決,別無他法。(作者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