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爲什麼安排電影中的未來人出現?看懂這些細節你就明白了

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平原地區遭遇了一場空前的乾旱災難。

農民們曾試圖將這片原生草原轉化爲農田,

但由於種植失敗,裸露的土地在強風作用下形成了持續數天的沙塵暴,導致超過40萬人在一夜之間失去了一切。

2013年2月15日,在西伯利亞上空發生了一次驚人的天文事件:

一顆直徑約20米的隕石爆炸,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20倍。幸運的是,儘管超過1000人受傷,但並無人員死亡。

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巨型天體撞擊地球,導致了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大規模滅絕,其中包括恐龍的徹底消失。

這些災難性的事件或許是自然界的警示,告訴我們未來可能會遭遇更爲嚴重的挑戰。

想象在幾十億年後,當太陽走向生命週期的末端,開始膨脹並最終吞噬地球,人類將面臨無法居住的環境。

因此,從長遠角度考慮,人類進行星際旅行,尋找新的宜居星球顯得尤爲重要。

正是基於這種思考,諾蘭和他的弟弟以上世紀30年代的沙塵暴爲靈感,創作了《星際穿越》的劇本。

與傳統科幻電影不同,諾蘭的作品立足於科學實證,探索星際旅行的可能性。

這部電影不僅展望未來,也旨在普及科學知識,讓普通觀衆瞭解科學原理和未來的可能。

《星際穿越》在表面上看似一部標準的科幻電影:未來的地球不再適宜居住,人類依靠高科技尋找新的宜居星球。

但諾蘭的目標更爲深遠,他基於現有科學理論探索星際旅行的可能性,

並在此過程中挖掘人類千年來特有的精神層面,構建了一個獨特的故事。

爲此,諾蘭特邀了著名物理學家基普·索恩,一位與霍金齊名的科學家,爲影片中的星際旅行提供科學依據,助力完善劇本。

蟲洞作爲離開地球尋找新宜居星球的關鍵,其在科學上的可行性被電影簡明闡述。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蟲洞如果自然形成,可能極小,且極其不穩定。

現代科技尚不能實現讓飛船通過蟲洞進行星際旅行,但理論上,通過負質量或負能量可以使蟲洞保持穩定和足夠大。

因此,《星際穿越》中的“他們”——來自未來的人類,象徵着人類對未知宇宙的無限探索和希望。

48年前,人類在土星附近的太空中首次觀測到一個異常現象:

一個時空蟲洞。

這個蟲洞並非自然形成,而是被某種智慧生命創造並放置在那裡的,爲時空旅行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在《星際穿越》的故事初期,黑洞被描繪爲一個令人恐懼的天體,其強大的引力甚至能夠吞噬光線。

但隨着劇情發展,黑洞變成了解決人類重力難題的關鍵。

雖然理論上進入黑洞的物體會被無限拉長,

但黑洞內部的真實物理規律仍然是個未知數。

這個未知爲劇情帶來了無限可能性,契合了墨菲定律的概念。

由於黑洞內部的信息無法傳送到外界,

劇本創造性地設計了主人公庫伯進入黑洞,並在五維空間中通過莫斯密碼向女兒墨菲傳遞關鍵數據,從而幫助人類攻克重力問題。

關於時間穿越,科學界給出了模棱兩可的回答,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電影中利用時間相對論的原理,創造了引人入勝的劇情。

根據相對論,重力越大的地方時間流逝得越慢,速度越快的物體經歷的時間也越少。

這種科學原理在電影中被巧妙地運用,

比如庫伯在水星逗留一個小時,地球上卻已過去23年的情節,

以及庫伯最終見到比自己年長的女兒,都充分利用了這一理論。

在電影的設定中,未來的人類爲了拯救自己的祖先,

在庫伯所在的時代土星附近固定了一個蟲洞,希望通過星際旅行找到新的宜居星球。

地球因爲環境惡化,玉米成爲最後的可種植作物,但即將面臨滅絕。

老布蘭德提出了兩個拯救人類的計劃:

A計劃是解決重力問題並遷移至新星球;B計劃則是在新星球進行人類繁殖。

庫伯被選中參與這個任務,他們通過蟲洞尋找可能的宜居星球。

在水星上的驚險經歷後,地球上已經過去了23年。

隨後,庫伯得知A計劃原本是不可能實現的,老布蘭德的真實目的是執行B計劃。

在曼恩博士星球上的一系列事件後,庫伯和塔斯最終進入黑洞,意外進入了五維空間。

在這個由未來人建造的空間中,庫伯成功向女兒傳輸了攻克重力問題的關鍵數據,從而拯救了地球上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