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形文物:歷史與神話的交織|新知

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作者 康馨文

文物攝影|杜廣磊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鳥類的活動與季節的更替息息相關,這對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穫極爲重要。因此,在中國漫長的農耕文明中,鳥類被認爲是自然的恩賜,對鳥的信仰與崇拜處處可見。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講到“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是說湯谷上面長有扶木,一個太陽剛到達扶木,另一個太陽就從扶木上升起,這兩個太陽都載在三足烏的身上。它們隨着太陽東昇西落,十隻金烏十天輪一次,所以中國的農曆纔會把十日定爲一旬。

除此之外,古人對鳥的崇拜不僅僅侷限於鳥的形態和象徵意義,更進一步衍生出了“身生羽翼,變化飛行”的羽人文化。羽人,指的是傳說中身長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飛的人。這一文化現象源於中國古代早期的神仙思想,成爲了華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戰國 羽人玉佩 湖北省博物館藏

透雕羽人,獸首人面,頭部以兩隻反首相背的鳳鳥爲冠,雙翅收攏於胸前,全身陰刻羽紋、鱗紋。

在古代的文獻中,尤其是《山海經》中,羽人被稱作“羽民”。其中,《海外南經》描述了羽民國的存在,這個國家位於東南方向,那裡的人們身體長着羽毛。還有一種說法認爲,羽民國的位置在比翼鳥的東南方,那裡的人們有着長長的面頰。這些形象的描繪,無不體現出古人對自由飛翔、飛天的無限嚮往。隨着時間的推移,羽人文化在兩漢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羽人形象不再僅僅代表着飛翔的能力,更衍生出了“飛昇”“長生不老”的內涵。人們相信,通過修行、悟道或者服用靈丹妙藥等方式,可以達到羽化的境界,最終實現昇仙的目標。這也正是“羽化登仙”一詞的來歷,這一詞語逐漸成爲了中國文化中對於超凡境界、追求永生的一種象徵。

考古學家容庚對鳥紋的分類做了初步研究,他在《商周彝器通考》中將青銅器中的鳥紋分爲鳥紋、鳳紋兩大類。上海博物館出版的《商周青銅器紋飾》一書中,又根據鳥紋的構圖特徵分爲鳳鳥紋、鴞鳥紋、變形鳥紋、雁紋四類。

從初現鳥紋的良渚玉琮、古蜀三星堆的青銅大鳥頭,到兩漢時期的馬踏飛燕、唐宋流行的花鳥畫,鳥紋來源於人類對高空翱翔的鳥兒所產生的崇敬之心,因此多帶有自由、美好、幸福、長壽之義。

01

新石器時代

鳥紋是新石器時代彩陶器上常見的紋飾之一,作爲人們最常接觸的動物之一,鳥兒有着人們所不具有的行動能力,能夠去往更廣闊的天空,因而獲得了廣泛的崇拜,甚至成爲了原始社會部落的圖騰或族徽。

距今 7000 年至 5000 年的河姆渡文化,靈魂不死和轉世的觀念逐漸盛行,喪葬習俗隨之發展,到了良渚文化時期,玉器發展極盛,出現以玉器隨葬現象,如玉琮、玉璧等。因此鳥紋還有另一種意義,即鳥可把人類的願望傳達給神靈,也可把人死後的靈魂帶到極樂世界。

玉琮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浙江省博物館藏

玉琮是良渚文化(距今 5300—4000 年前後環錢塘江分佈)的典型代表。神人紋玉琮王,是迄今所知玉琮中重量最重,紋飾最考究的,因此被稱爲“玉琮王”。在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琮上,已經出現了明確的鳥紋。

玉琮王以神人紋爲主,鳥紋爲輔

《周禮》中提到“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在良渚文化時期,只有社會上層人物有權參加祭祀活動,這些鳥紋便是權力與身份的象徵。

刻符複式節(十五節)琮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首都博物館藏

直槽最上方有纖細如毫髮的單陰線刻出的鳥紋。鳥側立在階梯狀的高臺之上,內部刻畫似人似鳥的圖形,彷彿雙手張開,擡頭望天,這種圖案被稱爲“鳥立高臺”紋。有學者推測,似人似鳥圖形可能表示巫師的形象,鳥因擁有飛行的能力被良渚先民視爲溝通天地的信使。

新石器時代 彩陶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 彩陶盆 中國考古博物館藏

陶盆是新石器時代的食器,彩陶盆又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標誌性器物,彩陶盆上的鳥紋寓意着天空中翱翔的鳥兒作爲太陽的使者祈禱豐收。

新石器時代 立鳥異形陶器 中國考古博物館藏

此器形似瓶,中空,頂部飾一立鳥,姿態昂揚,十分有神。中部羽毛狀對稱裝飾,器身有四個對稱的圓孔。此器形狀十分特殊,不像一般的實用陶器。應是與原始社會中的某些信仰與崇拜相關的器物。

02

商周

《詩經·商頌·玄鳥》有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記載,商契的母親簡狄在郊外,因吞玄鳥之卵懷孕而生下商契。這就成爲後人所謂玄鳥是商祖先這一傳說的根據。究竟玄鳥是哪一種鳥類,衆說紛紜。現如今已有的說法包括:燕子說、鳳凰說、鴟鴞說、雞說、鷹說、天鳥說、大鵬說和烏鴉說等。在張衡的《思玄賦》中,李善注則認爲“玄鳥,謂鶴也”,而在《楚辭·離騷》中明確地提到了燕子,文獻記載:“玄鳥,燕也。”不過,無論玄鳥的原型究竟爲何物,都展現了先民對鳥的崇拜。

商 活環鏈玉神人飾 江西省博物館藏

1989年在江西省新干縣大洋州出土,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玉羽人,也是迄今發現唯一的商代羽人玉佩飾,具有神人意味,人、獸、鳥集於一身,想象豐富,琢制精妙。

這件玉神人佩飾,身高 8.7cm,背脊厚 1.4cm。葉臘石質,呈棗紅色。羽人造型呈側身屈臂蹲坐的姿態。頭部鳥類特徵明顯,微微張口,“C”形大耳,高長鼻內鉤似鳥喙,頭戴高凸冠,頂後部有三個相套環形成的活鏈。身亦人亦鳥,體形如人,兩臂屈於胸前,拳心朝內,雙膝彎曲蹲坐。身體兩側各雕一翼,脊背雕刻層疊的羽紋。

羽人是指傳說中身長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飛的人,源於中國古代早期的神仙思想。最早見《山海經》記載,書中描寫到了“羽民國”和“羽民”形象。商代活環曲蹲羽人玉佩飾是南方地區遠古土著民族鳥圖騰崇拜的遺俗和變異。

商 伏鳥雙尾青銅虎 江西省博物館藏

寬闊的虎背上站立着一隻悠然自得的小鳥,與猛虎形成動靜、強弱、大小的鮮明對比,極具藝術張力。

四川省三星堆、金沙遺址的文物,紀錄了三千多年前古蜀人的精神世界,其中飽含着對太陽的崇拜,而鳥與太陽相關。鳥在古蜀信仰中佔據重要地位,在三星堆青銅器中也有大量鳥的形象。

商周 太陽神鳥金飾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太陽神鳥金飾整體爲圓形,厚度均勻,極薄。內層圖案好似空中旋轉不停的太陽。外層圖案由四隻等距分佈、首尾相接的“三足鳥”構成,四隻鳥向着同一方向逆時針飛翔,與內層旋渦的旋轉方向相反。

太陽神鳥所展現的就是“金烏負日”的傳說。古人認爲,紅日中央有一隻黑色的三足烏鴉,黑烏鴉蹲居在紅日中央周圍是金光閃爍的“紅光”,故稱“金烏”。而太陽之所以會日出日落,則都是由於這隻“金烏”負載着太陽活動的原因。

商周 金冠帶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商 金鳥形飾 三星堆博物館藏

商代後期 青銅大鳥頭 三星堆博物館藏

青銅大鳥頭,高 40cm,是三星堆全部鳥類文物中形體最大的一件。器物橫斷面呈橢圓形。矮冠的末端輕輕上卷,賦予其一種動態的美感。眼睛大而明亮,彷彿能夠洞察一切,鉤喙銳利而有力,透露出一種威嚴與力量。

商代後期 青銅鳥 三星堆博物館藏

商代後期 青銅神樹 三星堆博物館藏

三星堆出土青銅神樹,是世界上最早、樹株最高的青銅神樹,高 396 公分,被命名爲一號神樹。三簇樹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 27 果、九鳥,樹側有一龍緣樹逶迤而下。

青銅神樹反映了古蜀先民對太陽及太陽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話意識中具有通靈、通神、通天的特殊功能,是中國宇宙樹最具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偉大的實物標本。

三星堆鳥足神像(研究性復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認爲,這件文物由獨立的幾個部分多次鑄接而成,體量巨大,造型複雜且獨特,應爲古蜀時代祭祀太陽神用器,主體應爲人面鳥身像。《山海經》記載:“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鳥爲溝通天地人神的使者,人鳥合一的形象被賦予了神性。

03

西周

西周的禮樂制度讓禮器的發展空前繁盛,很多著名的青銅器都與周王室有關。鳥類,象徵着太陽,具有帶來光明和吉祥的能力,因此鳥紋也就成爲了禮器上常見的紋樣之一。

西周 日己方彝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日己方彝像是一座青銅打造的“房子”,長方形,四壁筆挺,四個角飾有扉棱,上面覆有四坡形的蓋子。在其四面的裝飾上,採用了獸面紋和鳥紋(蓋沿一圈),作爲中國古代盛酒器,象徵着權力和財富。

西周 鳥蓋人足盉山西博物院藏

盉,古代酒器,此盉於晉獻侯夫人的墓葬中被發現。獨特的是,它配備了一個精美的鳥形蓋,鳥兒展翅欲飛,栩栩如生。這個鳥形蓋通過一條巧妙的熊形鏈條與盉身相連。

西周 鳥蓋卣 煙臺市博物館藏

04

春秋

春秋時期,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舊的禮制迅速崩潰,而新的觀念逐步形成。在這個時代,青銅器不再僅僅是權力的象徵,而是成爲了一種藝術形式,一種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青銅器的製作,追求清新自由、輕鬆活潑的風格。在青銅器的製作過程中,工匠們開始嘗試新的工藝和技術,將自然元素融入到青銅器的設計中。他們以流暢的線條和生動的造型,展現出一種自由奔放的氣息。在紋飾的選擇上,他們開始追求簡潔明快,摒棄了繁瑣的裝飾,讓青銅器更加貼近生活,更加具有親和力。

在許多廣爲流傳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見到春秋時期人們對鳥的崇拜。《滑稽列傳》中記載:楚莊王即位三年以來,每天沉湎於酒色之中,對朝政置之度外。一天,楚國的一名叫伍舉的臣子覲見並給楚莊王出了一個謎語“有一隻很雄偉的大鳥,自從它停到那個高高的土堆上後已有三年。它在這三年之中,既沒有飛過一次,也沒有鳴過一聲,一直收斂這翅膀停在那裡。大王可知道,這是一直什麼鳥啊?”莊王聽後立即答道:“這隻鳥,不飛便罷了,一飛起來,卻要衝上天去呢;不鳴便罷了,一鳴,便要驚動千萬人呢!”莊王明白伍舉是用那大鳥來比喻自己。此後楚莊王決心改革政治,之後果然威震一時,成爲了五霸之一。這便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典故。

春秋 鳥形青銅匜(yí)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鳥形青銅匜,造型獨特,整個器物呈現三足鳥的形象。流部和“S”形鋬均巧妙地塑造爲鳥首狀,生動逼真,具有眼、冠、耳等細節。流部鳥首裝飾着絢索紋、半環形羽鱗紋等精美圖案,頸部設有一道凸箍,獨特的上喙設計可開合,方便傾注液體。這件青銅匜的形制較爲特殊,是燕國典型的代表性器物。其造型精巧美觀,既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也是財富和國力的象徵。

春秋 匏壺 山西博物院藏

匏壺是一種用來盛酒的器具。壺蓋設計獨特,呈現出一隻圓雕的鷙鳥形象,作爲捉手使用。這隻鳥的鳥喙張得極大,雙眼圓睜,彷彿充滿了生氣和力量。它的全身被裝飾着精美的羽翎紋,層次豐富,細節精緻。這些紋飾既增加了匏壺的藝術美感,也反映了古代工藝的高超技藝。

05

戰國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四分五裂,禮崩樂壞,思想政治方面百家爭鳴,文化藝術領域百花齊放。由於奴隸制的衰落,工人逐漸從奴隸制中解放出來,冶鐵、陶瓷、青銅器等都有了較大發展。商周重禮,因此禮器更盛,而到了春秋戰國,逐漸向生活用具發展。

思想上的紛爭褪去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在鳥紋的運用上也更加簡化,產生了很多富有設計性的優秀作品。

戰國 銅鳥柄燈 淄博市博物館藏

這是一盞別緻的淺盤豆形燈。柄上精心鑄造了一隻小鳥。這隻小鳥低垂着頭,伸展着頸部,雙翅緊緊併攏,尾部則優雅地上翹,並以扇形散開,此類造型銅燈是目前全國考古發現的唯一一件。

戰國 立鳥形燈 山西博物院藏

立鳥形燈整體爲一隻振翅欲飛的小鳥,立於鏤空圓形底座上。鳥首處接一曲折狀盤柄,上承一蓮瓣形燈盤。小鳥造型活靈活現,通身的羽毛刻畫得極爲細緻,讓人驚歎。立鳥形燈是當時藝術造型燈中的一種,工藝考究,式樣繁多,多爲王公貴族所用。

此神鶴的造型極爲獨特,它的身體、雙腿、鹿角與底板均可自由拆卸與組裝,這種設計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鶴的頭、頸與鹿角都裝飾着精美的錯金工藝,而背脊與雙翅周邊則原本鑲嵌有綠松石,雖然現在已經遺失,但仍能想象其昔日的華麗。

06

漢代是冶鐵業發展空前繁盛的時期,鳥紋的設計比起春秋戰國時期的幾何形抽象來說更加寫實,展現出更高水準的工藝。

西漢 金鐓金冒青銅戈 淄博市博物館藏

東周以前,戈爲中國古代常用兵器,此件銅戈當屬漢初齊王室儀仗器具。銅和金組合,展現了齊國發達的金器細工工藝。金鐓(duì)金冒青銅戈,金冒頂端飾一回首鳥,工藝精湛。

東漢 月神畫像磚 四川博物院藏

東漢 日神畫像磚 四川博物院藏

1956 年出土於四川省彭縣 (今彭州市)太平鄉。月神畫像磚上的羽人爲人首鳥身,頭梳髻,負月輪,懷抱一輪明月;日神畫像磚上的太陽神形象爲人首鳥身,頭戴冠,冠上飄羽;胸負圓輪,輪中一烏振翅飛翔。

《淮南子·精神訓》記載:“日中有踆烏”。日中之鳥被稱爲“金烏”,是太陽的象徵,載烏者就是日神。後來金烏作亂,“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纔有耳熟能詳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日神、月神展翅相向,尾羽長飄,寓意陰陽和諧、日月同輝。

西漢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上的金烏

畫的右上部有內立金烏的太陽,它的下方是翼龍、扶桑和 8 個較小的紅圓點,與古代十日神話接近。

07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興盛,玄學滲透到文學藝術中,那時的文人藝術家們,常用神鳥表達自身追求高尚品德,嚮往隱逸的生活。工藝上,陶瓷業發展迅速,青釉瓷器流行,鳥紋多以塑貼形式出現。除此之外,鳥紋逐漸與花融合,初具花鳥紋雛形。

三國(吳)青瓷釉下彩盤口壺 南京六朝博物館藏

畫面展開圖

盤口束頸,壺口上有一圓弧形蓋,蓋鈕飾柿蒂紋,蓋面則繪有一對翩翩起舞的人首鳥身的神禽。瓷壺腹部鼓起,上用褐黑彩繪出多種貼塑紋飾。自上而下,頸部繪有七隻身形矯健的異獸紋飾,肩部貼塑銜環鋪首、佛塑像、比翼鳥三種紋飾,間隔分佈,每一側都給人以不同的觀感。鋪首莊重,佛像神聖,比翼鳥浪漫;腹部繪上下兩排持節羽人,上排 11 人,下排 10 人,羽人皆兩兩相對,身形瘦長,極具藝術感。

三國(吳)青釉堆塑樓閣人物鳥獸穀倉罐 故宮博物院藏

08

隋唐

隋唐時期,迎來了工藝品製造的盛世,陶瓷業、冶金業,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而花鳥畫的興盛讓鳥紋經歷了從對四神崇拜的朱雀紋到花鳥植物紋的演變。

唐代有一種社會風尚,即用銅鏡作爲禮物。這種時尚主要流行於上層社會,因此也極大地刺激了銅鏡的發展,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也是。銅鏡上的鳥紋多以花鳥紋爲主。

隋 四神十二生肖紋鏡 遼寧省博物館藏

隋朝的鳥紋還沿襲着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四神的崇拜。此鏡內圈爲四神紋,外圈爲十二生肖紋,表達了鎮守四方,歲歲平安的寓意。

唐 高士宴樂紋嵌螺鈿青銅鏡 國家博物館藏

唐代螺鈿鏡被譽爲“中國最美的銅鏡”,由於螺鈿的外觀天生麗質,具有強烈的色彩感。此類銅鏡的主題紋飾有人物、花鳥和寶相花、折枝花等等。與其他色彩豔麗的螺鈿銅鏡相比,該鏡漆地爲黑色,螺鈿爲白色,一輪明月從繁茂的樹叢中透過,樹下一小貓,樹兩旁有飛鳥、鸚鵡,一士彈琴,一士舉杯,侍女、仙鶴靜候一旁,筆觸刻劃清晰,光澤瑩潤,藝術效果甚佳,是唐鏡中的精品。

唐 雙鵲銜綬紋銅鏡 現藏四川博物院

唐 四鳥花枝菱花鏡 遼寧省博物館藏

八瓣菱花形鏡,兩鵲展翅飛翔,兩雁雙腳站立,四鳥間飾以折枝花,四葉兩花苞。

唐 鎏金蔓草花鳥紋八棱銀盃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1982 年出土於西安市韓森寨電車二場。杯身相間排列纏枝忍冬蔓草花紋與花鳥紋圖案各四幅。四幅花鳥紋圖案中,兩幅鏨刻鴛鴦,兩幅鏨刻鴻雁,鴛鴦和鴻雁四周襯有萱草、蜂蝶、鵲鳥。環柄外面爲海棠紋。圜底外飾纏枝忍冬,圈足內飾四出寶相團花。捶擊成型,平鏨花紋,花紋塗金。

銀盃上構圖精美的花鳥紋,不僅具有觀賞價值,也是當時文人雅士們生活情趣的體現,寓意着崇尚自然,高雅清閒的生活方式。

唐 鎏金蔓草花鳥紋高足銀盃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09

五代

五代時期社會動盪,工筆畫卻達到了新的水準,羽翼五彩斑斕,身形各異的鳥類成了畫家們鍾愛的“模特”,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黃荃的《寫生珍禽圖》。

黃筌《寫生珍禽圖》 (宋摹本) 絹本設色 縱 41.5 釐米 橫 70.8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黃筌(約 903 年-965 年),字要叔,四川成都人。畫家觀察珍禽細緻入微,共繪製鶺鴒、麻雀、鳩、龜、昆蟲等二十四隻動物。此畫是黃筌給兒子黃居寶練習繪畫的範本,因而所繪珍禽排列無序。但卻流露出其中的閒情逸致,鳥類逐漸變成高雅自然的象徵。

10

宋元

宋朝基本延續了唐朝的花鳥紋風格,宋畫的發展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展現了衆多形態各異又寫實逼真的鳥。工筆畫寫實的特點讓宋畫出現了衆多生活中常見的鳥類例如雀、鴉等。

北宋 崔白《寒雀圖》卷 絹本設色 縱 25.5 釐米 橫 101.4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圖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色,一顆樹葉凋零的枯樹枝上停歇着九隻形態各異的麻雀。畫卷右端有隻麻雀正向枝頭飛來,似乎見到自己許多同伴,意欲停之。第二隻麻雀似乎因爲停飛速度快,失去平衡,身體向下倒,雙爪緊抓枝幹,用力扇動翅膀,想要保持平穩。與此同時左邊第三隻麻雀被吸引過來,俯身下看,抖動翅膀隨時準備幫忙。緊挨的第四隻麻雀扭頭向上望去,相比之下上面的動靜似乎更吸引它。果不其然第五隻站在極細的樹枝上,口銜絨毛,向下俯瞰,好似要把東西遞給第六隻昂首仰望、張口鳴叫的同伴。這一聲驚醒了旁邊兩隻麻雀,只見一隻背對畫面露出側臉,另一隻睡眼朦朧,最後一隻麻雀則注視這一切的發生。九隻麻雀自然分爲三組,或動或靜,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南宋 李迪《雞雛待飼圖》冊頁 絹本設色 縱 23.7 釐米,橫 24.6 釐米

南宋 林椿《果熟來禽圖》冊頁 絹本設色 縱 26.9 釐米,橫 27.2 釐米

南宋 梁楷《秋柳雙鴉圖》團扇改冊頁 絹本設色 縱 24.7 釐米,橫 25.7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畫家有感於唐代詩人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此創作出《秋柳雙鴉圖》,盡寫五言絕句的詩意。夜半子時,月亮躲在雲層,高掛空中,一棵斷裂的枯樹抽出三兩根的柳條,最長的一枝向上拋去又飄浮垂下,剩下兩根隨風擺動,自然地將畫面一分爲二。兩隻烏鴉飛進畫面,左邊那隻振翅鳴叫,向上高飛,右邊那隻一邊迴應一邊朝同伴飛去,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打破了深夜的寂靜,更添幾分秋日蕭索之意。

本畫構圖大膽創新,利用柳枝分割畫面,簡約疏朗,營造出幽深的意境。同樣具有“減筆”的特點,對景物高度概括,卻傳神寫照。濃墨重筆畫出枯樹枝幹和烏鴉頭部和雙翼,再以濃墨細筆勾出柳條和烏鴉的羽毛、吻部,化繁爲簡卻將深秋空寂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到了元朝,由於時代背景的影響,花鳥畫沒有宋畫的色彩豐富與飄逸自在,變成以水墨爲主,鳥類也經常被文人志士們用來暗表內心的鬱郁不得志之情。

11

明朝志怪、神魔小說風靡一時,鳥獸形象豐富起來,出現一些奇鳥、怪鳥。明代劉伯溫所著《郁離子》一書中便有“九頭鳥”的故事:傳說孽搖山上有一種鳥,一個身子卻長了九個頭,一個頭得到食物後,那八個頭就都去爭着吃,呀呀叫着就相互爭着銜啄,灑血飛毛,即使吃到嘴裡也不能嚥下去,而九個頭都受了傷。海鴨看見了,就笑話它說:“你怎麼不想一想,九個嘴吃下的食物還不是都歸到一個肚子裡去了麼,爲什麼還這樣拼命地爭呢?”

明朝的花鳥畫繼承了前朝的風格,且在技法上更加灑脫,逐漸從工筆畫向寫意畫發展。

明 邊景昭《三友百禽圖》軸 絹本設色 縱 152.2 釐米 橫 78.1 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三友百禽圖》描繪初冬時節百餘隻禽鳥於松鼠、梅花和竹子之間嬉戲的場景。兩株翠竹挺立之間還有一枝枝繁葉茂的幼竹,迎風招展。畫中間一支白梅傾斜而出,樹枝低垂,梅花凌寒綻放。山石遮掩處和畫面上方隱約可見古鬆長青的針葉,上不見端頂,下不見其根。作者觀察入微,熟知各類禽鳥的特徵,可辨認出的鳥類品種有三十種,諸如斑頸鳩、八哥、灰喜鵲、白頭翁、大陸畫眉等。畫中禽鳥或飛或停,或昂首鳴叫,或低頭銜羽,或三五成羣,或獨立枝頭。

明 呂紀《四季花鳥圖》軸 絹本設色 縱 176 釐米 橫 100.8 釐米

明 嵌玉點翠鷺鷥荷蓮飾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中間爲透雕鷺鷥蓮花,“鷺”與“路”諧音,“蓮”與“連”諧音,寓意考生一路連科,仕途順利。整件器物製作精美,寄託了美好的祝福。

明 銀鎏金福祿壽 蘇州博物館藏

銀鎏金福祿壽出土時位於銅鏡之上,正中爲金銀質“壽星”像,高 9.5 釐米,仙鶴和小鹿位列左右。這三位神祇常被結合在一起供奉,成爲吉祥如意、福大財多、長命百歲的象徵,展示了中國古代民間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實寫照。

12

明清時期的鳥崇拜體現在不同等級的官服上,據《輿服志》記載,文官繡禽、武官繡獸,而且等級森嚴,不得逾越:

一品仙鶴:在古代,仙鶴被認爲是一種仙人所乘的仙禽,它們擁有清潔的品質和高尚的地位;

二品錦雞:錦雞是一種具有鮮豔羽毛的動物,在古代寓意吉祥,常常被視爲文、武、勇、仁、信五種道德的象徵;

三品孔雀:孔雀是一種美麗的鳥類,在古代被視爲珍禽,代表着大賢大德以及吉祥富貴;

四品雁:在古代,人們認爲雁有一種忠誠且從一而終的品質,因此四品文官代表着能夠忠貞不二且恭謙有序的形象;

五品白鷳:白鷳是廣東省的代表性鳥類,它們舉止閒雅,本性忠誠;

六品鷺鷥:鷺鷥是一種常見的白色鷺鳥,在古代代表着六品文官能夠爲官清白且清正廉潔的形象;

對於七品,存在一定的爭議,有些人認爲鴛鴦、潛鴨或秋沙鴨是這一品級的代表鳥類,它們被視爲吉祥的瑞鳥,寓意着爲官者需要爲百姓謀求福祉;

八品鵪鶉:鵪鶉的“鵪”與“安”諧音,因此在古代八品官職中,鵪鶉代表着安居樂業的美好寓意;

九品練雀:練雀,通常指綬帶鳥,因爲綬帶常被用作標誌官階的飾物,所以在古代九品官職中,練雀寓意加官晉爵及官運亨通。

在工藝上,清朝的玉器是中國古代玉雕發展的最後一個高峰,留下許多精美的玉雕作品。

“福祿壽”百寶嵌飾 清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百寶嵌又稱“鈿嵌”,這種工藝非常像我們現在的拼圖,以白玉版爲底座,將各色的寶石組合成山水、人物、樓臺、花卉、鳥獸等形象拼在玉板上,展現了清朝高超的鑲嵌技術,色彩豐富,立體感強。

清 白玉鑲寶石嵌飾 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乾隆 寶石藍地洋彩金西蕃花鳩鳥瓶 故宮博物院藏

此瓶造型典雅,頸部兩側裝飾有鳩首耳,秀麗精緻。外壁以霽藍釉爲地,以金彩花卉爲飾,深淺不一的金彩增添了更多層次感。

清同治 粉彩花鳥紋方形枕 南越王博物館藏

清代同治時期瓷枕,描繪鳥兒於枝頭棲息,以粉彩裝飾,並融入中國畫工筆畫法。

清嘉慶 綠地剔紅花鳥紋小碗 浙江省博物館藏

直徑 11.5 釐米、高 6.8 釐米,碗上的花蕊與小鳥惟妙惟肖。

清 象牙雕鳥擺件 蘇州博物館藏

採用圓雕手法,使鳥立於枯乾之上。鳥的雙目凝神,羽毛自然,紋理逼真,活靈活現。

圖片 | 杜廣磊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