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137位基金經理離職創同期新高:“公轉公”成新主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今年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1日,今年以來137位基金經理離任,是歷年同期最高水平,涉及86家公募基金管理人。
今年基金經理離職名單中,有不少有影響力的“老將”,比如圓信永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範妍,博時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總經理兼固定收益研究部研究總監王申,建信基金基金經理姜鋒,泰信基金基金經理董山青等。
離職潮背後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爲,公募行業近年陸續出臺行業新規,行業生態和公司發生較大變化,基金經理職業選擇也隨之發生變動成爲普遍現象。同時,由於近年市場行情慘淡也影響了公募從業人員收入,造成基金經理離職人數較多。
值得一提的一個新趨勢則是,以前知名基金經理離職以“公奔私”爲主,但如今“公轉公”已成爲主流,尤其是不少中小公募的明星基金經理向大公募跳槽。
新高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1日(下同),今年以來137位公募基金經理離任,涉及86家公募管理人。幾乎每天都有基金經理離任,處於同期最高水平。
與之對比,近5年同期基金經理離任人數分別爲:2023年130人,2022年112人,2021年121人,2020年104人,2019年108人。
在近幾年基金規模大擴容的背景下,基金經理人數也在大發展。目前基金經理最新人數爲3782人,2023年3671人,2022年3290人,2021年2905人,2020年2464人。
基金經理的離職人數也水漲船高。近3年每年基金經理離任人數均超過300人。具體來看,2023年315人,2022年322人,2021年318人,是基金經理離職人數歷史最高的3年。
今年基金經理離職名單中,有不少有影響力的“老將”。比如,4月,圓信永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範妍離職,她有8年基金經理年限;5月底,建信基金基金經理姜鋒離職,他有近13年基金經理年限;6月初,泰信基金基金經理董山青因離職,他有12年基金經理年限;2月,博時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總經理兼固定收益研究部研究總監王申離任,他有近9年基金管理經驗;1月,中銀基金權益投資部副總經理王偉離任,他有9年基金管理經驗。
此外,今年離職的還有一批知名基金經理,如嘉實基金的蘇文傑,萬家基金李文賓等。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4位基金經理離任的有8家基金公司,包括易方達、中歐、大成、平安、國聯、鵬揚、格林、國泰君安等;有3位基金經理離任的有4家基金公司,包括嘉實、華夏、博時、匯添富等;有2位基金經理離任的有19家基金公司。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大中小基金公司均有離職基金經理,其中,既有管理規模超萬億元的頭部公募管理機構,也有管理規模小於百億元的小微型公募。
值得注意的是,從比例來看,大型基金公司基數較大,基金經理離職均在合理流動範圍,但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流失率則顯得很高,比如國聯、鵬揚、格林、國泰君安等今年均有4位基金經理離職,中科沃土基金、國新國證基金各有2位基金經理離職,弘毅遠方基金、天治基金、匯泉基金各有1位基金經理離職。
而基金經理大量“跳槽”現象或仍持續。
明星基金增聘基金經理一般被視爲離職“風向標”。比如5月中旬,丘棟榮兩隻基金增聘基金經理,目前丘棟榮旗下5只基金中,有3只基金已是雙基金經理,僅剩中庚小盤價值、中庚港股通18個月是由丘棟榮獨自管理。
一位公募基金公司人士預測,接下來一批偏國企、偏銀行系的基金公司可能仍將有很多基金經理離職。比如近兩年某基金公司從別的基金公司挖了一批基金經理,但在“未來限制薪資的話可能就很難搞了”。
只是,硬幣的另一面是,公募行業在不斷更新隊伍。儘管今年以來基金經理離任人數137人,爲同期最多,但是今年也新聘任基金經理248人。
“公轉公”或成主流
以前不少知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以“奔私”爲主,但業內人士認爲,今年基金經理離職去向主要是“公轉公”。
格上理財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王禕表示,過往私募基金行業伴隨着資管行業的發展而快速發展,所以不少知名基金經理“奔私”,也獲得了較好的職業和個人發展。
但其認爲,隨着近年來股票市場持續低迷,資管行業嚴監管,“奔私”基金經理的處境也不容樂觀,一方面依靠個人能力募資難度大幅提升,一方面離開公募公司平臺和資源也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所以基金經理離職去往其他公募基金公司是較爲普遍的情況。
排排網財富理財師榮浩也認同上述看法,其表示,今年有不少是中小公募的明星基金經理向大公募跳槽,“公轉公”是目前更多基金經理傾向的選擇。
一位公募基金公司人士坦承,現在要想“奔私”並不容易,一方面獲得私募牌照難度在提高,另一方面近期銀行也只允許銷售私募基金“白名單”的產品。同時,由於私募基金領域目前也形成了比較強的頭部化結構,加之“奔私”的主要還是主觀多頭策略基金經理,競爭激烈,脫穎而出難度較大,“奔私”面臨挑戰。
該公募人士認爲,接下來,銀行系基金公司、國資爲主的基金公司將面臨較嚴格基金經理限薪的影響,目前市場傳聞某銀行系基金公司限薪120萬元,另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限薪80萬元,還有2家國資股東背景的基金公司限薪300萬元。
“接下來公募基金經理有可能是從限薪嚴格的基金公司流向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基金公司,特別是有股權激勵機制的基金公司,比如中歐基金、匯添富基金、南方基金等。”上述公募人士說。
從近兩年來看,離任基金經理的去向出現從中小基金公司在向大型基金公司流動的傾向。
比如北信瑞豐基金的原明星基金經理陸文凱,陸文凱管理着北信瑞豐產業升級(2018年6月-2022年3月)、北信瑞豐健康生活主題(2021年1月~2022年3月),這兩隻主動權益基金在其任職期間收益分別排在同類前5%、前20%。2022年陸文凱跳槽至招商基金髮行新產品。
又比如,2021年公募混合型基金的亞軍是寶盈優勢產業基金,基金經理陳金偉2023年從寶盈基金跳槽至鵬華基金。
跳槽背後
其實,目前對於基金經理來說,離職的成本和代價相當高。
基金經理離職後,視情況不同,“靜默期”時間從6個月~24個月。
具體來說是,《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從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規定,“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不得聘用從其他機構離任未滿6個月的基金經理和投資經理”。
此外,2023年11月發佈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投資管理人員註冊登記規則》規定,在基金募集期、封閉期內主動離職的基金經理,離職後未滿24個月不得再註冊;管理基金未滿一年主動離職,離職後未滿18個月不能再註冊。
同時,基金公司普遍設置了薪酬遞延制度,按規定,基金公司一般建立實施不少於3年期限的績效薪酬遞延支付制度,高管、基金經理等關鍵崗位人員遞延支付的金額原則上不少於40%。
但高成本並未能擋住基金經理離職潮。
對於今年基金經理離任人數較高的現象,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解釋,今年離職的基金經理比較多,有行業原因,因爲現在行情比較差,一些基金規模大幅下降,導致基金經理管理規模下降比較厲害,甚至有一些基金經理處於無基可管的尷尬境地,比如部分基金規模低於五千萬元,被迫清盤,所以“今年基金經理離職和宏觀整體的市場環境較差有關”。
排排網財富理財師榮浩認爲,基金經理離職,除了個人原因,也有公司制度、激勵機制、企業文化、發展空間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此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今年以來A股市場整體震盪下行,業績欠佳導致基金經理考覈壓力較大”。
格上理財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王禕認爲,隨着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加快推進,近年陸續出臺了行業新規,行業生態和公司都正在發生較大變化,基金經理在變化的環境下職業選擇發生變動也是較爲普遍的現象。此外,近年公募基金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行情慘淡,也影響從業人員收入,因此基金經理離職人數較多。
王禕指出,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覈和薪酬制度是直接影響基金經理評價和收入的重要政策。在限薪背景下,如何兼顧效率和公平,嚴禁短期激勵和過度激勵行爲,同時激勵方案能夠留住優秀人才,優勝劣汰,激發從業人員活力,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基金行業發展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