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稀缺的資源不是時間、不是金錢,而是你的「注意力」

圖/pixabay

作者: 歐贊‧瓦羅 (Ozan Varol)

我在半夜驚醒,滿頭霧水。我做夢了—夢到一條算式。我坐在教室裡,黑板上用粉筆寫着一道簡單的算式:

0.8×0.2 = 0.16

先聲明:我很少夢到數學。偶爾夢到,通常都是大學期末考被理論物理學轟炸的惡夢。

這一次雖然不是惡夢,但那一道算式讓我異常煩躁。國中數學驗證:0.8 乘以 0.2 確實等於 0.16。而我煩躁的是算式暗藏的意涵:兩個數字構成的數值,可能比原先的兩個數字都小(0.16 的值比 0.8 小,也比 0.2 小)。

這個結果對於學天文物理的我很好理解,但在夢裡,我像個剛認識數學的人,瞪着這一道算式,完全不明白何以有此結果。怎麼可能?兩數相乘的積,不是應該比個別數值大嗎?

接着我才忽然驚覺這其中傳達的訊息:以分數做運算的話,數值會被打上折扣。

我們大多數人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像分數運算,只有一小部份參與其中。我們在視訊會議中一邊收信;我們對坐吃三明治,同時一邊滑手機,一邊把三明治塞進嘴裡。我們還沒起牀就先查看訊息,起牀後又不自覺查看更多次(以美國人來說,每天平均查看七十四次)。即時通訊軟體Slack的使用者,平均每五分鐘查看一次訊息—以頻繁到不可理喻的程度切碎注意力。Slack 號稱可提升工作效率,諷刺的是用的人完全沒了效率可言。

我們工作時想出去玩,玩的時候又擔心工作。我們置身在不上不下的狀態,既不完全在這裡,又不完全在那裡。結果是我們的產出慘不忍睹,產出的價值比不上投入的心力。空有一身能力卻只做到微乎其微。

此時此刻你的手機在哪裡?你與大多數人一樣的話,你的回答不意外會是「就在手邊」。我們與手機變得形影不離。走路看着,吃飯拿着,甚至帶進廁所共享最私密的時刻。手機是我們早上醒來第一個抓取、就寢前最後一件放下的東西。

手機誘使我們相信自己要是沒有時時刻刻「在線」,是不是會錯過某些重要資訊。但像這樣害怕錯過的同時,我們也逐漸忘了在乎自己最稀缺的資源。

你最稀缺的資源不是時間、不是金錢,而是你的注意力。說到注意力,我們會用「付出」當動詞是有原因的。對待注意力應當像你對待金錢(因爲注意力比金錢更寶貴)。要儲蓄,要投資,要花在刀口上。也別忘了:現今很多標榜「免費」的服務,比如社羣媒體,其實才不是免費的。你的注意力碎散,失去專心的能力,你其實付出了龐大代價。

注意力不能拆分:我們一次只能專注於一件事,所以注意力才這麼寶貴。經濟力量發現這個稀缺資源的價值,於是把它化爲商品。社羣媒體就屬於行銷注意力的產業。你把你的注意力免費交給他們,而他們賣掉你的注意力賺錢。你一打開社羣媒體,他們就賺錢,你一關掉,他們就賠錢。

每時每刻,你關注的事物界定了你的現實。你付出的注意力,會在你心中強化並放大你關注的事物。改變現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改變你使用注意力的方式。

看見一位有魅力的領袖,人們往往會說:「她讓我覺得這整個空間裡就只有我。」想像你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也付出那樣全面的關注—把那件事當作整個空間裡唯一的一件事。

國際權威的成癮專家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寫道:「其實很簡單,同時放電的神經元會連結在一起,不同時放電的神經元也就不會連結在一起。」。你花愈多時間來回在一個又一個分散心思的事物間彈跳,愈少時間專心於單一件活動,支持舊有功能的神經網絡也會開始衰弱。我們翻開一本書,發現自己讀了又讀還在同一段。我們坐下來看一部電影或與人促膝長談,很難在中途忍住不伸手去拿手機。我們的注意力不停跳閃。

美國知名學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說:「資訊的豐饒,造成注意力貧窮。」如果你的注意力破碎,不自覺被拉往千萬個不同的方向,那你能記住的事不會太多。你無法觀察出事物的關聯,點連不成線,也難形成新的創見。你等於無法思考。

學術研究也支持這個可想而知的結論:重度習慣一心多用的人,在簡單的認知記憶事項表現較差。當你注意力超載,你消化資訊並轉換爲長期記憶的能力也會大幅下降。只是全神貫注做一件事並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重點是選擇這一件事就要放下其他事。重點是保護你的注意力不被撕成無用的小屑屑,拒絕像一般腦力勞工一樣,平均每十分鐘左右就切換正在做的事。

你的注意力必有目的,你的專心必有目標。我們經常任憑衝動引導行事,看完一條訊息就滑向下一個,看完一封郵件就點開下一封,生活成了一團忙忙碌碌的模糊光影。但如果你慢下來,片刻也好,有意識地把全部的注意力給向下一件要做的事,你會啓動內在的心臟去顫器,用猛烈的電擊讓你起死回生,引領你更接近你的完整潛能。

每天問問自己: 我今天希望怎麼使用我最稀缺的資源?我希望注意力導向哪裡?也問問:我花費心思注意了哪些不值得注意的事物?關注那些東西時,我漠視了什麼?

0.8×0.2 = 0.16。我後來用便利貼寫下這道算式貼在書桌上。要活得充分,不要只活成分數,這一點值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本文節錄自天下雜誌出版的《終於成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