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I人還E人?心理師曝瘋做「性格測驗」背後隱憂

▲MBTI-NF型外交官人格。(圖/翻攝自16personalities.com)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你是I人還是E人?」是近期人們最瘋迷的話題之一,心理醫師指出,從過去的血型、星座,到後來的MBTI及各種性格測驗,人們總是熱衷於探索自己的性格特質,雖然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民衆可以透過許多方式來探索及覺察自己的人格特質,不過在臨牀心理領域中發現,過度執著於性格標籤,有時反而會影響更多的自我探索,甚至是心理健康。

針對爆紅的MBIT測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鬆德院區臨牀心理科臨牀心理師林宛萱指出,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性格測驗是一種基於心理學家榮格理論的測驗工具,目的在根據人的偏好和思維方式將其劃分爲16種不同的性格類型,而這些類型是透過四個維度構成的,包括外向(E)/內向(I)、感知(S)/直覺(N)、思考(T)/情感(F)和判斷(J)/知覺(P)。

根據測驗結果,許多人會說「我是INTJ」或「我是ESFJ」,但林宛萱表示,這些分類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注意這是「傾向性而非絕對性」、「自我瞭解而非限制」、「彈性發展而非僵化固着」,MBTI的核心主要是在幫助人們理解自己的偏好、處事方式和對外界的反應,而非將此作爲一個「自我標籤」。

林宛萱舉例,相信大家很常在網路上或生活中做過「當你面前有三道門你會想開哪一扇?」類似的心理測驗問題,這種未經嚴謹的常模建立、精確的統計計算及不斷的信效度驗證的問題,在心理學上通常都稱爲「心理遊戲」,並不是所謂的心理測驗。

林宛萱說,心理遊戲是另一種讓人探索人格特質的方式,這些遊戲可能以選擇題、圖像測試或場景模擬呈現,用以揭示個人的情緒反應、潛在的偏好和行爲模式,不管是用什麼方式,透過這些自我發現的過程能使自己對自己的行爲、思維模式有更多理解,進一步加深對自我特質的認識,但有些時候也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認識不代表「我」永遠就是「這樣的人」。

林宛萱提醒,每個人都是獨特而複雜的個體,不該被簡單的標籤定義,急着將自己套入某個性格或是人格障礙症可能會造成自我侷限,而限制了自己更多不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