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科創企業借香港出海,有這些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越來越多內地科技創新企業積極“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香港因其“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成爲不少內地科創企業出海的理想第一站。

在第二十七屆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暨投資香港推介大會期間舉辦的科技創新企業“拼船出海”專題推介活動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香港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高度開放的市場環境,已經成爲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橋頭堡。過去兩年多來,特區政府已經與超過100家有潛力和具代表性的重點創科企業洽談好於香港落戶或者是拓展業務。他們將爲香港帶來超過520億港元的投資,創造超過15000個就業職位。

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新時代、新徵程上,如何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助力內地科創企業“走出去”?又該如何防範企業在出海過程中的潛在風險?

香港區位優勢明顯

獨特的法律體系、廣泛的全球聯繫、自由的市場環境、無縫對接國際標準規則、日益完善的營商環境以及全球重要的科研資源等,都是香港可以助力內地科創企業出海的獨特優勢。

在前述活動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工業專員(創新及科技)葛明博士介紹,過去半年,他大概接觸過超過數百家有意來香港的創科企業,融資是他們的首要需求,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擁有全鏈條的融資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他提到,香港交易所不斷創新,上市規則第18A章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主板上市,2023年增設的第18C章,爲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葛明表示,香港遵循國際市場規則,具有符合中西方文化習慣的豐富應用場景。香港的零關稅和低貿易壁壘的優勢,加之良好的香港製造聲譽,使得內地科創企業能夠更順利地進入國際市場拓展業務。同時,香港商經局也提供不少市場拓展資金,比如工業貿易署的BUD計劃,最多可以提供每家企業700萬元的拓展海外和內地市場的資助。

不少內地科創企業來港,也希望能尋找國際人才並留住人才。香港同時具備中西方優勢,是國際高端人才的集聚地。葛明提到,在香港,內地科創企業可以強化人才資產,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創新水準,增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我們爲指定高端人才提供生活津貼,並會持續增加科創人才的住宿條件和供應,協助匯聚科創人才。”

葛明指出,香港還有許多其他政策措施以及優勢,來資助企業出海。例如,爲鼓勵企業的應用研發,在已經很低的稅率的基礎上,企業被覈准的年度研發費用可以倍數累積進行扣稅,進一步降低成本和鼓勵創新。科學園、數碼港和即將入駐的港深河套香港園區,提供卓越的科研空間,更有不同的資助計劃和服務計劃。香港公平的營商環境,高效的交通網絡,衆多的國際航線,全球重要的物流樞紐地位,可助力企業與國際聯繫、產品出口、供應鏈管理,提升市場競爭力。

在藉助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開拓海外市場的企業中,專注於自動駕駛的馭勢科技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作爲成立於北京中關村的一家致力於爲全行業全場景提供AI駕駛服務的科技企業,它花了六年時間,爲香港國際機場打造了唯一符合世界範圍內機場最高安全標準的機場無人物流解決方案,在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CEO吳甘沙看來,“我們其實是京港合作最大受益者。”

吳甘沙在前述活動上介紹,香港國際機場作爲馭勢科技前期的天使客戶,讓企業在香港找到了破局點。“香港的合作伙伴敢於創新,對錯誤包容,指出的剛需痛點也更加明顯,讓我們突破了理念,去做‘真無人駕駛’。”

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吳甘沙表示爲香港國際機場打造產品的這六年間,經歷過不少挑戰。“他們會請專家考察產品,從產品設計到產品開發的流程管理、質量管理,再到運營過程中的運營運維、售後、產品維保等等,都需要書寫文檔來闡述,並且要做到流程處處留痕,一旦出現問題可以回溯。”

“目前我們正在推進與新加坡的合作,已經感受到來自新加坡對於產品的嚴格要求,與香港的合作經驗可以說是非常有幫助的。”吳甘沙說。

還有哪些挑戰?

內地科創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還面臨着投資融資、法律風險等多方面的挑戰。

在前述活動上,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董事會副主任李正指出,針對科技企業,有四個方面的法律問題尤爲突出:一是知識產權的問題,如果企業在出海之前沒有這方面的應對策略,在出海過程中就極有可能面臨着專利、商標、版權的侵權風險,面臨着侵權的賠償;二是數據合規與隱私保護。隨着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的廣泛應用,很多企業在處理數據的時候必須嚴格遵守相關國家的相關規定,否則也面臨着制裁的風險;三是不正當和反壟斷的風險;四是貿易規則與壁壘方面的風險。

在投資融資方面,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敏在前述活動上提到,最近幾年的投融資方向從區域上來看,出海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一帶一路”、中東、東盟等國家。這些新興市場和地區,在法律環境、商業環境、金融基礎設施等方面,對於新進入的企業提供投融資方面的支持,還是有比較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美元處於高息環境,好消息是近日剛剛降息,但確實對債權融資也有一些壓力。此外,傳統的科技企業海外融資的股權融資,由於退出通道的一些原因,也面臨着一些壓力。”

劉敏認爲,走出去的企業在面對這些情況時,還是有很多解決方案和辦法。他首先建議企業要做好頂層設計,出海第一步可能是產品出海,第二步纔是產能出海。產品出海不僅是打開產品的市場,更重要的是通過市場的打開,瞭解目的地地區的法律、文化,甚至是勞工政策、環保政策等等。同時,通過市場打開真正把自己企業的護城河,無論是技術、品牌還是渠道方面,做深、做牢。“儘管過去幾年市場有些波動,但嚴格意義上,特別是在香港這樣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其實是不缺錢的,缺的是優質的項目,或者說缺的是被市場認可的優質項目。”

劉敏表示,這幾年,很多科技型企業都希望吸引中東的資金,但事實上中東更多的是招商引資爲首,然後再做投資,所以對內地企業來講也要投資和融資並重,同時要充分利用好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的一些產業政策。

劉敏補充,出海的企業到一個新的市場、新的環境,無論是產品、還是投融資方面,可能要優先尋找市場上一些優質的中介機構,無論是律師、會計師,還是銀行、投行,要有一個共同的組合的安排和方案,才能幫內地企業真正“走出去”。

“到海外融資永遠都不是出海企業最主要的問題,出海的目的不是爲了打一船魚回去,而是真正能行穩致遠。”劉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