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100億度綠電給輝達?學者:市場綁死 去年僅交易16億度

根據國際行情,每百萬瓦時的太陽光能大約是40美元,換算下來就是每度電1.3元新臺幣;然而臺灣的光電成本卻高達每度3~4元,如何與國際競爭?(圖/Soltec)

上個月,經濟部長郭智輝在迴應立委張啓楷的答詢時直接表示「我們可以給黃仁勳100億度綠電」。雖然部長說的胸有成竹,但是學者卻毫無信心。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員陳中舜博士在演講中表示,即使可以現出超過100億度的綠電,然而目前綠電銷售制度很僵化,可供交易的度數僅有發電總數的十分之一,去年的可交易量僅有16億度,今年就算髮電度數更多,也大約僅有20億度。

陳中舜博士在中經院的專題報告「美國大選後的產業政策:對臺灣發展綠能產業的影響」,他認爲在川普上臺後,由於他並不熱衷環境保護,必然重回化石燃料的老路,對綠能經濟來說,就必須面臨化石燃料的直接挑戰。但同時,國際上的低碳經濟可能還會繼續下去,「這是一個大混戰的時代」。

在說到儲能議題時,陳博士表示, 「如果國家沒有發展電動車產業,沒有(足夠龐大的)電動載具,請不要隨便做儲能。因爲按照統計,相比於電動車產業的儲能需要,電網儲能的需求僅是十分之一。並不是看到人家在做儲能,臺灣也要跟着做。」

川普一直認爲經濟優先於環保,所以他已經提揚言,在上任之後要大幅開挖化石燃料,對於綠能產業的重視必然降低。屆時,過剩的綠能產業該如何應對?臺灣的綠能是否有國際競爭力? 對此,陳博士感到並不樂觀。

他說:「根據2023年彭博社的報告,目前國際上太陽光電成本已跌至1.23元/度;那麼臺灣呢?根據臺電官網資料,臺灣的太陽光電成本是3~4元/度,是國際平均價的3至4倍。」

「(會出現這種情況)要不是政府補貼給的太多,那就是臺灣光電產業找不到太多可以壓縮成本的空間;也就是我們的競爭力可能有問題。」

當然,顯然政府補貼是主要原因,所以陳博士的PPT寫道:「當目標產業違反了一國的比較優勢,這些產業內的企業不具有自生能力,繼而它們的投資和持續經營都取決於壟斷租金、高額關稅、或其他形式的補貼或保護政策。事實是,在所有政治體制內,政府被俘虜(Captured government)和尋租行爲的可能性均與保護政策、補貼政策的力度成正比。」

再來是綠電交易的問題。陳博士說:「我們經常說『臺灣沒有綠電』,或者想買買不到。但其實這是一個誤會,臺灣在2023年發了270億度的綠電,然而9成都在臺電的手上,僅有6%可以真正交互交易的。」

「這代表我們國家的綠電制度有問題。….不客氣的說,我們把綠電打死的原因,是政府的揠苗助長與過度補貼的政策。」

再來談談氫能,陳博士說:「你可以聽到賴政府經常提到發展氫能,然而氫能最關鍵的是『現地使用』與『儲氫』。但是很不幸的是,臺灣不具備儲氫的地質條件,所以如果要用再生能源制氫,儲存再使用,這在臺灣是做不到的。」

我們又聽到賴政府說「不反對核能,期望新的核電技術」相關說法,陳博士說:「以SMR(小型模組反應爐)爲例,國際上要到2030年纔有第1臺;按照臺電的規劃,要經過3年實測,看起來可以用以後,纔會發展一連串的步驟,也就是說,沒有10年是不可能達成的。從現在來算,那就是2040年之前都是假議題。」

「你可能問我說那麼核融合呢? 在我們業界的說法,核融合叫做『永遠的25年以後』!」

結論是,臺灣要綠能,必須先反求諸己,過度的補貼與獎勵,反而吃力不討好,喪失競爭力,基於符合自由市場與比較利益的前提纔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