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名氣”的作曲家,56歲再當爹的李海鷹,他的歌原來大家都會唱
作曲家李海鷹:人不出名歌出名,他的歌大家都會唱,56歲再做父親(原標題)
什麼是怪才?寫了很多流傳甚廣的歌曲,你卻沒有聽過他的名字,這樣的人算不算?一個小品《過河》讓潘長江成了家喻戶曉的笑星,殊不知《過河》這首耳熟能詳的曲子,卻是出自李海鷹的手筆。
然而這不過是他創作過程中一個不起眼的存在,因爲後面還有《七子之歌》《彎彎的月亮》這樣家喻戶曉的作品,而歌紅人不紅,纔是他創作生涯的真實寫照。
可即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停下創作的腳步,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56歲的高齡,竟然再次當上了父親。
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有了這樣的機遇?針對自己歌紅人不紅的尷尬處境,他又是如何看待?
天生的音樂人
李海鷹,一個名字,幾段旋律,勾勒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他1954年出生於廣州,童年是在濃厚的革命氛圍中度過的。
父母曾是東江抗日遊擊隊員,他們還參與過援救香港愛國人士的活動,家裡保留着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英勇往事。
從小在這樣家庭長大的他,心裡早已種下了愛國的種子,這也在他後來的音樂創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然而,紅色基因並非李海鷹人生的唯一註腳,與很多“根正苗紅”的子弟不同,李海鷹並沒有選擇繼承父輩的衣鉢,而是對音樂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只有興趣還不行,還得有天賦,正是因爲有着這兩樣加持,先讓他在16歲那年考入了考入廣州粵劇團,擔任樂團的小提琴手兼創作員。
粵劇團的經歷,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能訓練,更讓他接觸到了中國傳統戲曲的藝術魅力,這爲他日後將民族元素融入流行音樂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養分。
試想,如果沒有這段經歷,或許就不會有後來《過河》中那充滿東北二人轉韻味的旋律,也不會有他日後對中國戲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執着追求。
在越劇團工作了5年,只有21歲的李海鷹參軍入伍,然而部隊生活並非他音樂夢想的阻礙,反而成爲他創作的“練兵場”。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開始自學作曲,這就好像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只有真正能夠創出屬於自己的絕世武功,才能位於不敗之巔。
之後又過了4年,李海鷹獲得了前往廣州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班深造的,這對他而言,無疑是一次重要的“進階”,所以,他沒有片刻的猶豫。
音樂學院的系統學習,讓他從一個“野路子”的作曲愛好者,逐漸成長爲一名專業的音樂創作者,知識的積累、眼界的開闊、思維的碰撞,都爲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可以這麼說,星海音樂學院的學習經歷,是李海鷹音樂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爲他日後創作出一系列經典作品埋下了伏筆。
音樂大師的蛻變
不過李海鷹並沒有選擇在部隊呆一輩子,1982年退伍之後,那時全國都在響應改革開放的號召,流行音樂也開始在內地悄然流行起來。
如果抱着自己的“鐵飯碗”,李海鷹同樣可以不用爲生活發愁,可在音樂上的追求,還是讓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職。
在那個時期,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得挺勇敢的,很多人覺得他瘋了,覺得他放棄了個鐵飯碗,跑去追求那些飄在天上的夢想。
李海鷹纔不管哪些,自立門戶後的他,反而在創作上有了新的靈感,也陸續爲一些音樂公司送出過作品,雖然這些作品上並不一定就能被看上,但這卻是一段寶貴的“沉澱期”。
機會說來就來,1989年,央視計劃籌拍第一部音樂電視片《大地情語》,爲誰來創作其中的插曲犯了難,機緣巧合之下,李海鷹接到了這個任務,此時的他,還沒想到自己會因此一曲成名。
只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早就摩拳擦掌的李海鷹,僅用半小時就寫出了《彎彎的月亮》,這首歌曲充滿了離別的傷感,也深深地懷念着家鄉。
然而這首歌最初並不被看好,有人認爲它過於“陰柔”,缺乏陽剛之氣,結果不言而喻,劉歡把這首歌唱火了,甚至成了很多人共同的回憶。
畢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全國,無數人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求學,這首歌的出現,恰好唱出了他們心中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憧憬,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而歌曲中所蘊含的淡淡憂傷,也與當時社會轉型期人們內心的迷茫與焦慮相契合,成爲了時代的一種“情緒註腳”。
一曲封神不算什麼,因爲90年代初,李海鷹的創作才華達到了頂峰,他一口氣推出了《我不想說》、《走四方》等熱門歌曲,不僅自己名聲大噪,還帶火了楊鈺瑩、韓磊等一衆歌手。
然而在此之後,李海鷹的音樂創作並非一成不變,他始終在探索、在突破,不斷挑戰自我,嘗試不同的音樂風格。
所以他才收到很多影視劇的邀約,爲《鬼子來了》《黑冰》《背叛》《榮譽》《亮劍》等經典影視劇寫歌編曲。
澳門迴歸那一年,中國中央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澳門歲月》,其中的主題曲歌詞用的是聞一多先生在1925年寫的是個《七子之歌——澳門》。
當時大家都在想誰會又資格爲這首詩歌譜曲,果不其然,最後重擔還是落在了李海鷹肩上,同樣他也沒有讓人失望,時至今日,這首歌依然被奉爲經典。
到了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在這個振奮人心的時刻,李海鷹自然不能缺席,他又一次揮筆寫下《祝福北京》,演唱的任務則交給了韓紅,結果同樣是獲得了滿堂喝彩。
因爲這些貢獻,李海鷹生涯獲得了不少獎項,加上五個一工程、文華音樂獎這樣的大獎,總計應該不會低於白玉獎項。
然而即使已經名利雙收,到了53歲的李海鷹覺得自己在音樂方面的理解還是有所欠缺,於是在所有人驚愕的目光下,他選擇進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進行深造。
這事兒聽上去挺讓人驚訝的,因爲他都已經很有名氣了,按理說該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了,但他卻選擇重新回到學生的身份,去學習、去探索、去突破。
之後的他開始嘗試將不同的音樂邊沿形式進行融合,比如將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相結合,將中國傳統戲曲元素融入到現代音樂創作中,形成獨特的“李海鷹”風格。
除了自己發展,李海鷹還不忘爲國家培養人才,他把自己多年的音樂心得教給學生們,想爲推動中國音樂進步盡一份力。
然而在音樂道路上不斷前行的李海鷹,並非一個名副其實的“工作狂”。
56歲再爲人父
2010年,56歲的他再次成爲父親,小女兒的到來爲他的人生增添了新的色彩,對他來說,這既是新的起點,也是責任感的傳承。
這時的他也知道自己不再年輕,於是開始更加註重健康,調整作息,只爲能夠陪伴女兒的成長,因爲在家裡,他不是什麼音樂大師,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而已。
不得不提的是,妻子於力冒着高齡產婦的風險,爲他生下了小女兒,原因自然是對丈夫的深愛,雖然他們早已過了愛情的衝動期,但對他們來說,相守就是最長情的宣言。
所以,對於自己能有多麼響亮的名聲,也許李海鷹從來都不在乎,因爲那些都是自己發展事業帶來的富家價值,真正讓他感到心安的,還是家裡的一畝三分地。
如果要問他在音樂和家庭之間做一個取捨,也許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家庭,畢竟一個無愛的人,又怎麼可能寫得出那些蕩氣迴腸的歌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