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打造“無中國”供應鏈恐難如願

參考消息網7月11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7月8日刊登題爲《美國創建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以降低與中國相關的風險》的文章,作者是黃安偉和安娜·斯旺森。全文摘編如下:

如果拜登政府得償所願,更多電子芯片將在得克薩斯州或亞利桑那州的工廠生產。然後,這些芯片將被運往哥斯達黎加、越南或肯尼亞等國進行最終組裝。之後送往世界各地,用於運行從冰箱到超級計算機的各種設備。

提到半導體,人們可能不會首先想到這些地方。但政府官員正試圖改變全球芯片供應鏈。該計劃的核心內容包括讓外國公司在美國投資芯片製造,並尋找其他國家建廠來完成剩下的工作。華盛頓的官員和研究人員稱其爲新的“芯片外交”的一部分。

“我們的重點是盡最大努力擴大不同國家的能力,使這些全球供應鏈更具彈性。”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拉明·託盧伊說。

政府的目的並不僅限於芯片,還包括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等綠色能源技術。到目前爲止,中國是這些行業的最大參與者。

拜登及其團隊說,中國公司的主導地位屬於國家安全問題。

對美國進行這類生產投資的公司,很多位於以技術產業聞名的亞洲和歐洲。

但重建全球供應鏈,降低對東亞的依賴將是一大挑戰。與計劃中的美國工廠相比,東亞的芯片工廠擁有更先進技術,更多優秀工程師,成本也更低。

全球60%以上的芯片和幾乎所有最先進的芯片都是在臺灣地區生產的,這些芯片用於計算機、智能手機及其他設備。相比之下,據估計,未來幾年美國半導體行業可能面臨高達9萬名工人的人員短缺。

專門研究中國的研究公司達滕納公司董事總經理馬丁·拉瑟說,對美國而言,試圖一己全包,成本太高。如果單打獨鬥,就等於沒有認清這樣一個現實:當今技術與幾十年前相比,在全球更爲分散,各國在芯片供應鏈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編譯/鄭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