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看衰"人造肉"進軍中國,會比豆腐好吃麼?

(原標題:美媒:人造肉中國面臨古老對手——豆腐

作者大衛·菲克林,王會聰

美國華盛頓郵報》11月23日文章原題:別樣肉客在中國面臨一個古老對手——豆腐  你不會嘗試煤炭賣給(英國煤都”)紐卡斯爾。那麼,你認爲向發明豆腐的國家兜售肉類替代食品可能性有多大?近日,美國植物漢堡製造商別樣肉客(Beyond Meat)推出了一種旨在打入中國這個全球最大肉類市場的新產品植物性豬肉糜。

這麼做的動機不難理解。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消費了全球大約一半的豬肉。即便非洲豬瘟導致中國畜羣減少了近1/3,豬肉在2019年仍佔到該國家畜肉消費量的約2/3。(在好的年份,這個數字接近3/4。)因此,如果別樣肉客希望躋身中國富裕階層中的素食主義者的菜單,就需要一種與市場匹配的產品。

真正的問題並非近年來涌現的中國本土競爭對手,而是一個更古老的挑戰者。過去1000多年以來,豆腐和其他豆製品一直是中國飲食核心特色之一。在中國18世紀的烹飪著作隨園食單》中,就記錄了許多以豆腐皮原料的仿禽肉和仿牛肉

在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對約13.6萬上海人開展的研究發現,豆製品佔他們飲食的20%左右,約爲肉製品的兩倍。隨着中國在過去幾十年裡變得更加富裕,人們可能認爲這種飲食結構會發生巨大變化,但變化卻出奇地緩慢。2017年,中國消耗了7500萬噸肉,略低於5年前的7600萬噸。而在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2018年,中國的豬肉消耗量下降了1040萬噸。肉類消耗量的緩慢增長表明,中國對肉食的需求可能已經接近飽和。中國人均消費牛肉的數量已經與新加坡日本等國相當。

相比之下,肉類替代食品在歐美等國的賣點更顯而易見,人們最初出於健康考慮而減少肉類攝入。但許多素食者仍對肉類的風味念念不忘,基於植物的肉類替代品正好迎合了這種趨勢

但在中國,情況更爲複雜。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已有大約5000萬素食者,但肉類消費自上世紀80年代起纔開始迅猛增加。此外,最重要的是,中國有豐富的本土傳統素食。植物性豬肉或許還沒有在中國找到立足之地,因爲這個國家早就有“別樣的肉”了。(作者大衛·菲克林,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