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利潤產量少傳缺藥 健保「糖果藥」近3成

一顆藥價格兩塊多,健保統計,目前共有近四千種「糖果藥」,前三名使用量佔比分別是糖尿病老藥、阿斯匹林、抗焦慮藥物。記者侯永全/攝影

通貨膨脹,萬物齊漲,唯獨一顆兩元多的「糖果藥」愈來愈多,健保最新統計,在給付一萬四千多種藥物中,一顆健保價不到三元的藥物多達三八七九品項,佔比接近百分之廿八。進一步分析,百分之九十八糖果藥爲健保收載超過十五年的老藥,成本低、售價低,看似幫健保省錢,但專家憂心,老藥一跌再跌,廠商無利可圖,最後還是病患受苦。

在三八七九種健保「糖果藥」中,申報量前三名的品項分別糖尿病用藥METFORMIN、ASPIRIN(退燒、止痛、預防血栓)、抗焦慮藥物ALPRAZOLAM,均屬歷史悠久,早已過了專利期的老藥。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臉書貼文,感謝郭臺銘帶着哈佛醫療團隊和臺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幫助她從垂危病情,走向好轉穩定。但她也點出臺灣身陷缺藥困境,健保揚名全球,卻買不到一粒不到一元的口服劑型類固醇Hydrocortisone,爲了活命,需託人從美國代購。

Hydrocortisone口服劑型類固醇即爲典型的「糖果藥」,因爲健保給付過低,早已退出臺灣市場。資深藥師沈採穎表示,物價齊飛,但部分救命的藥品價格卻一再往下跌,四月起漲電價,又砍藥價,缺藥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勢必損及患者用藥權益。

沈採穎說,許多老藥過了專利期,變成糖果價,一顆一、二元,對於醫院來說,藥價差太少,無利潤可言,不太願意進藥。至於藥廠更是無利可圖,等藥證到期,就不願再製造,而進口代理商也可能不再展延藥證,停止進口,這當然影響病人用藥。

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董事長、臺大藥學專業學院教授沈麗娟指出,健保署每年四月一日調整藥價,往往從三月開始就出現缺藥聲,建議健保署重新檢討「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不宜再繼續試辦,唯有真正釐清藥價差的金額,才能做好藥價調整。

臺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持相同看法,他認爲,健保署找不到調整藥價的良好工具,而採用藥價調查方式,但藥廠將藥品賣到醫院的價格包含藥價差,健保參考藥品販售的發票,並無法瞭解真正藥價,試辦十多年的DET確實應該檢討改善,研議出一套真正適用藥價調整的方案。

臺灣醫藥品法規學會(TSRAP)理事、前衛生署副署長蕭美玲指出,藥價調整涉及市場經濟學,日本已經實行多年,但卻沒有缺藥、藥廠停止生產等困擾。反觀國內爲何有藥廠不再生產,健保署有必要召開專家會議,研擬調整DET相關機制。

對於糖果藥數量逐年增加多,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過專利期藥品因製造技術純熟、品項多、銷量大,大幅降低製造成本,各國均會調降藥物價格,這也讓健保能給付更多新藥。至於「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藥界希望繼續執行,但執行內容、細節確實有必要調整,預計今年上半年着手修正,對外說明、預告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