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愈來愈排斥軍事幹預海外紛爭
華府政治解碼:全球地緣衝突下,讀懂美國政治必修課(聯利媒體TVBS)
從政策上看,美國兩黨都有對軍事幹預海外紛爭都有越來越排斥的想法,特別是不想讓選民覺得政府浪費納稅錢。從上任第一天起,拜登政府擺明了不再優先考慮中東問題,並小心翼翼地避免再次被拖入中東的混亂地區。二○二二年十月發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可以看到,拜登政府將先前在中東地區投入的資源,形容爲分散了美國面對中國挑戰和限制俄羅斯的能力。其實,不只是拜登,雖然美國逐步在海外撤出資源的這條政策路線,看起來有點混亂而且不太一致,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連續三任美國總統都在推動類似的工作。例如:歐巴馬在二○一一年宣佈從伊拉克全面撤軍;川普與塔利班(Taliban)對美軍分階段撤出阿富汗達成協議,而拜登接續川普的路線,從阿富汗撤出,無論美國在北約的盟友對此有何看法,美國心意已決。正如拜登決定從阿富汗撤軍的演說中所強調的,美國的決定不僅僅是讓軍隊回國,而是要結束「用重大軍事行動重塑其他國家的時代」。民主、共和兩黨都強烈認爲,對中東的干預,以及試圖推動建立民主政體的時代已經結束,中東地區顯然不再是美國的優先事項,取而代之的,是令美國擔心的中國。
兩黨在分歧中的唯一共識就是:中國是對美國國家安全利益和全球秩序的最大挑戰。從二○一七年和二○二二年發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可以看到,川普和拜登政府都將中國視爲主要競爭對手,以及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首要事項。因此,我們不用懷疑的是,無論哪一黨在二○二四年贏得總統寶座,「在美中戰略競爭中必須獲勝」的想法,都將是持續推動美國外交工作的核心動力。
不過,在這一廣泛共識的背後,兩黨對盟友在中美競爭中的作用仍存在重大分歧。基本上,共和黨可能會對中國採取更單邊的態度,如果亞洲盟友不配合,就會受到懲罰。因此,未來的任何共和黨政府在與盟友的關係上,都將更加重視交易性,並將全力減少對中國在戰略相關產業的依賴。共和黨的政府也更有可能推動將軍事資源更快地從烏克蘭轉移,重新部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相較之下,如果是民主黨執政,美國有可能繼續與盟友合作遏制中國,而風險在於各盟國的抗中耐心,最終可能會因爲與中國在經貿上無法脫鉤而遭到耗損。但無論如何,美國會越來越期望盟友將其對華戰略中的產業政策,與美國的戰略產業政策結合起來,同時要求亞洲對烏克蘭的軍事和安全事務作出更大的貢獻,以便騰出美國的軍事資源用於烏克蘭的軍事和安全事務。
以上所言,聽起來像是華府政治菁英們的決定,但是,從美國大選的過程來看,政治人物面對選民仍然必須尊重。至少,在推動任何政策時,如果遇到民意反彈,都必須要花心力先扭轉民意,而不是恣意妄爲。因此,對於民主的選舉制度雖然有疑慮,但或許還不到沒有希望的絕境。坦白說,在任何一個民主國家,每一場選舉都有可以學到的新課題,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從中吸取教訓,反思並改善自己的民主制度。
在美國,每四年的總統大選都是一次對政治路線的大考,總會產生新的話題和爭議。然而,無論是選民的關注點還是政治文化的變遷,都有其脈絡可循。我想強調的是,雖然美國的選舉常常令人捉摸不透,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無法從中學習。每次選舉都是學習的機會,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民主的運作,並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制度。臺灣確實有很多可以向美國學習的地方,但我們也不應該盲目崇拜西方的民主制度。美國選民的擔憂提醒我們,民主制度並非完美無缺,我們必須對那些可能導致民主失效的因素有所警惕。
透過這本書,我希望分享給讀者們不同的思考角度,期待更多朋友在具有對美國政治一定基礎認識之後,能作爲一個理性的觀察者,理解太平洋彼岸的大選中應該注意的門道,並從中獲得啓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希望這本書透過解讀美國大選來認識美國,能帶給你的不僅僅是對某一次選舉的理解,而是瞭解美國政治之後,能夠面對我們自己所在的民主,誠實地觀察和反思,如何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好。
(三之三;摘自《華府政治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