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兵推臺海作戰,開戰後臺灣獨打一個月,臺北成激戰區
美國國會和華府智庫就解放軍收臺又做了一場模擬兵推,結果顯示:臺海兩岸發生衝突後,解放軍將包圍臺灣,並阻止美國及盟軍馳援,而美國也確實無法對臺派兵增援,臺灣必須至少撐4個星期,美軍纔可能進行海空馳援或支援彈藥。這一結果出爐後,臺灣網絡上炸鍋了。
11月20日,美國國會和美國智庫聯合做了一場臺海最新兵推
(一)又一場臺海兵推
根據香港《01報》的報道稱,11月20日,美國衆議院與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合作舉行了一場有關未來臺海作戰的聯合兵推。
談起臺海兵推,估計大家都不陌生,從2022年佩洛西竄臺引發解放軍首場環臺軍演開始,圍繞臺海局勢做兵棋推演成了熱點話題,美國、日本乃至臺灣島內都樂此不疲地進行模擬作戰兵推。
所謂的兵推,其實就是推演者根據敵我交戰雙方的兵力狀態、作戰能力、地形地貌等已知情報,利用地圖、沙盤或電腦等排兵佈陣,對戰爭全過程進行模擬與推演,以評估己方戰術的可行性、戰爭的勝敗、人員及裝備損害程度。
有關臺海作戰兵推,輿論熱度最高的當屬2023年“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美國國會衆議院各自所做的兩場兵推。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給出了一份很完整的兵推報告,內容顯示如果美日介入臺海戰事,美日和臺灣都要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戰後的臺灣島將是一片廢墟,除了能夠維持基本生活的水電外,其他基礎設施完全在戰火中化爲煙雲,這意味着過去從兩蔣開始,臺灣持續半個多世紀的經濟成果將在一場戰火中完全被摧毀。美日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大,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羣和數百架軍機將直接報銷,戰後彌補損失,重建軍力將耗費非常長的時間。
這場兵推報告特別提到水下潛艇的作用,在解放軍的“區域拒止”面前,美軍航母難以發揮軍力投送角色,也無法讓艦載機順利飛到臺海作戰區,而水下核潛艇利用大海做掩護,再加上潛艇自身的靜音效果,能夠在不被察覺的前提下利用水下優勢從西太平洋行進到臺海附近,然後進行作戰。
最後這份兵推報告還額外得出了一個結論:“烏克蘭模式”並不適用於臺灣,後者需要提前儲備戰略物資,否則一旦戰事開啓,臺灣將無法從外界獲得他們所需要的一切。
過去2年多,臺海兵推一直都很熱,不過大多數都是自我想定
去年新一屆美國衆議院就職後爲了應對“大國競爭”,特別成立了一個所謂的“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後來也做了一場閉門臺海兵推。兵推結束後,參與這場兵推的議員臉色很沉重,非常不好看。根據參與這場兵推的一名衆議員的說法,他們在兵推中發現,美軍在兩個星期內將會打光自己的遠程反艦導彈,而解放軍依舊有很充沛的導彈庫存。
這次美國國會和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聯手做臺海兵推,他們又模擬出一個什麼樣的臺海衝突場景?看到這一點,估計有的朋友會問,他們之前不是已經做過臺海兵推,現在爲何還要再做兵推,難道是做兵推上癮?
事實上在戰爭未爆發之前,任何的兵推場景都會發生變化,即使同一個主導方,也會隨着時間的變化而做出不同的兵推場景,因爲潛在的進攻方、防守方的實力都在不斷變化,兵推場景自然也要隨之變化。
(二)臺海兵推的三大場景
臺海兵推結束後,美國國會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佈了一個兵推簡報,主要談到了這麼幾個點:其一,解放軍收臺有兩條路線。
這次兵推的主持人、“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專家坎西恩表示:臺灣地勢多山,中部地區有兩條相對窄的沿海地帶,使臺灣在防守上具有很大的優勢,“是一個難以佔領的島嶼”。除了地形之外,由於大部分臺軍都駐守在北部,北部也是臺灣地區工業重心。坎西恩稱,這對解放軍而言將是“一項艱難的抉擇”,若是從臺灣北部發起進攻,將直接和臺灣的防禦重兵交手,但這樣離臺北近,可以迅速發起攻勢;若從臺灣島的南方進攻,雖然比較容易登陸,但這樣就必須一路向北打。
坎西恩稱:解放軍如果嘗試在臺灣北部登陸,面對臺軍防禦的重重阻力,雙方可能在臺北周圍爆發大規模戰鬥。對解放軍而言,“拿下臺北難度高”。如果解放軍選擇從臺灣南部進攻,那麼戰爭的想定場景將類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意大利戰役,解放軍和臺軍將是逐條河流、一條山脊一條線的戰鬥。
過去美國和臺灣島內一直都在想定解放軍會直攻臺北
顯然在這次的兵推中,美國人將臺北和高雄想定爲解放軍對臺登陸作戰的兩個突破口,不過美國人想定這兩條進攻路線並不奇怪。過去無論是美國,還是臺灣島內,都會做出一種評估,受俄烏衝突的影響,以及阻止美軍的戰時介入,爲了避免夜長夢多,解放軍會尋求對臺速戰速決,即首戰即終戰。若要完成這一點,拿下臺北將是解放軍對臺作戰的重中之重,甚至而言,它是解放軍的首個進攻目標。
而臺北的位置也很特殊,它既位於直面臺灣海峽的臺灣島西部,同時距離臺灣島北部海岸線也非常近,這就意味着在地理角度,臺北根本無險可守,它其實就是戰場的第一線。而臺軍也很明白這一點,因此在臺北周邊建立了不少防禦工事,部署了大量的兵力,臺軍的主力基本上都分佈在臺北周邊。
在美國人看來,兩棲登陸作戰對跨海進攻方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挑戰,在登陸過程中,防守方將具備一定的優勢,面對臺軍主力在臺北的密集防守,解放軍可能也會避實就虛。既然臺灣北部防禦嚴密,臺灣南部則是防守空虛、薄弱之處,而高雄還有着臺灣最大的軍港,臺海軍基地就在此。如果從高雄登陸的話,阻力會很小,拿下高雄後,可以迅速沿着臺灣海岸線一路向北直趨臺北。過去多場有關臺海問題兵推經常會想定這一場景。
那麼美國人在兵推報告中想定的這兩條進攻路線有科學性嗎?事實上,現代軍事科技的發展、戰術的更新賦予瞭解放軍更多的選擇,誠然拿下臺北是對臺作戰的重中之重,但把兵力投送到臺北的選項並非只有登陸後陸路直接進攻,如果打一場特種戰術作戰,模擬上世紀蘇軍進攻布拉格和喀布爾的空降作戰,直接將兵力推送到臺北,此時情況又會如何?
而且縱然臺軍在臺北的防守很嚴密,現在的臺軍戰力一直飽受質疑,在密集的無人機、火箭彈、導彈的攻擊之下,從未經歷過戰火的臺軍究竟有多大的抗壓完全是一個未知數。
其二,坎西恩表示,對解放軍而言,拿下臺灣的港口和空軍基地至關重要,因爲美日聯軍隨時都會介入,他們可能不會直接進入臺灣島作戰,而是會直接進攻解放軍渡海投送兵力到臺灣島的兩棲登陸艦隊。而後者是解放軍在這場作戰行動中的關鍵力量,解放軍如果在美日行動前,無法讓足夠的部隊登陸並奪取港口或空軍基地,這就無法持續支援已經在臺作戰的部隊。
對解放軍而言,對臺作戰的首個關鍵是迅速拿下制空權和制海權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日前曾揭露美軍“地獄景象”計劃,在臺海部署水下無人潛艇、無人水面艦艇和空中無人機,以爭取反擊的時間。坎西恩對此評估,無論如何,美日都必須爲介入臺海作戰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
從坎西恩的表述中能夠看到,美國國會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在這場兵推中又把日本算了進去。從日本的民意看,他內心很不想介入這場戰事,去年美國《華盛頓郵報》曾披露,當拜登政府向時任日本首相的岸田文雄問及日本能夠在未來臺海作戰發揮什麼作用,日本海上自衛隊能否在臺灣島東部海域追蹤、定位乃至攻擊解放軍的水下潛艇時,岸田沉默了,沒有回覆。
不過若真的到了介入臺海時,美國人絕不會放過日本,美國若加入對臺作戰,戰機起降、彈藥後勤補給都依賴日本的機場和港口,因爲日本距離臺灣島實在太近了,如果沒有日本的支持,美國介入臺海根本就是一句笑話。過去美國國內甚至還提出一種想法,由於美國本土距離臺海太遠,遠水難解近渴,能否在戰事爆發之初讓駐日美軍首先參戰,幫助臺軍扛一段時間,爲後續的美軍主力到來爭取時間,不過這同樣也需要日本的支持。
如果日本真的選擇支持美國,提供後勤服務、提供機場供美軍戰機起降,這其實已經直接介入臺海衝突。而且美國一旦決定介入,也不會讓日本身處漩渦之外,他一定會拉上日本一同介入,這是二戰後美國對外開展軍事行動的慣例。從這次的兵推內容看,顯然美國人有把握讓日本在戰時同美軍一同出兵臺海。
對解放軍而言,對臺作戰成功的關鍵是最終能夠向臺灣島上投送多少數量的軍力,這就凸顯出兩棲艦隊的重要性。坎西恩並沒有提及美日會如何對付解放軍的兩棲艦隊,不過從他提及“地獄景象”計劃看,顯然美國人在這次的兵推模擬中所想定的路線有所變化。在之前的兵推中,美國想定的場景是利用“猛禽”戰機(F-22)、“閃電”戰機(F-35)、戰略轟炸機等空中力量發射遠程反艦導彈,核潛艇則從水下抵達臺灣海峽對解放軍的兩棲艦隊發起攻擊。
美軍一直將水下核潛艇作爲戰時介入臺海的重要武器
而這次的兵推想定場景套用“地獄景象”,利用數以千計的低成本無人載具,突破解放軍的“區域拒止”,對解放軍的兩棲艦隊發起攻擊。
其實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美軍的“地獄景象”難以奏效,美國人似乎忘了,大陸的無人機可是全球知名,技術與能力絲毫不弱於美軍的無人機。
此外美軍的“地獄景象”成功的關鍵並不是數以千計的無人化武器,而是連接、控制這些無人化軍備的電磁線路。如果解放軍使用強大的電子戰力量,切斷、干擾這些控制線路,這些數以千計被投放到臺海的無人化武器將會成爲“海上垃圾”。
其三,坎西恩表示:從這次兵棋推演得到的教訓是反艦導彈的價值,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認爲你能做的最有效的事情,就是向臺灣提供500枚‘魚叉’導彈”。臺灣拿到這些導彈,並安裝在移動發射器上,能夠擊中射程內的船隻。
這聽起來更像是一場軍火推銷,過去在美國的影響下,臺當局將“魚叉”導彈當作“不對稱”戰略的重要武器,用於對付解放軍的海上船隻。但到了開戰時刻,“魚叉”導彈能否發揮作用是一個問題,因爲這些武器在首波攻擊中很可能會在軍火庫中被摧毀。
在這次兵推中,美國人向臺灣推銷“魚叉”反艦導彈
更關鍵的一點是,500枚“魚叉”導彈,聽起來數字不大,但美國人何時能夠交貨完全是一個大問題。美國的軍工產能已經嚴重落後,而且過去原本要交付給臺灣的“魚叉”經常被美國挪用轉交給烏克蘭。
參加這場兵推的美國衆議員魏特曼也對美國的國防產能提出了重大質疑,他強調:大陸造艦能力是美國的232倍,而且無論是一般或遠程彈藥,大陸的產能在每一個情境下都佔有優勢,美國的軍工產能在未來幾年絕對無法趕上大陸。
坎西恩還表示:他們所得到的另一個教訓是一旦戰鬥開始,美國不可能迅速向臺灣派遣任何部隊或增援部隊。由於解放軍將包圍臺灣,美國“至少在前三到四周內”將無法向該島提供空運或海運服務。出於這個原因,“臺灣至少必須在第一個月,甚至前兩個月進行獨自戰鬥”。
當聽到坎西恩的這句話時,熟悉內情的朋友恐怕都將只有一句話:美國人的這場兵推白做了,前面根本不用說那麼,只需要說出這句話,大家已經都明白臺海戰爭的結果。
臺軍作戰的士氣主要來自於美軍會介入的想定,如果說美軍要到1個月之後才能介入,臺軍士氣將會迅速崩潰。如果以臺灣的儲備物資所計算的話,遭封鎖的背景下,臺灣天然氣儲量只能維持16天,這就意味着臺灣社會的韌性時間最多也就16天,如果再考慮到解放軍的打擊,真實的韌性時間還要被壓縮。
臺灣自己打一個月,臺軍的士氣會迅速崩潰
因此當美軍給出臺灣至少要撐一個月的時間表,島內輿論的反應是“一個月?不到一週就結束了,好嗎?”、“翻翻歷史:所有美國出兵助戰的,全都被美國撤離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