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出圈:讓時間來檢驗 讓用戶給出評判

體驗過的人還寥寥可數,Manus就已被盛讚爲“下一個DeepSeek”。

一夜之間刷爆朋友圈的Manus,是其團隊發佈的一款通用型AI智能體產品。Manus能做什麼?其官網發佈的視頻顯示,它不僅具有獨立思考能力,還能規劃並執行復雜任務,如做旅行攻略、股票分析、課件生成等。

Manus目前還處於內測階段,一些拿到邀請碼的科技“自媒體”在嚐鮮過後不吝讚美之詞:“顛覆OpenAI”“載入史冊”“又一個科技圈的不眠之夜”……一個個大標題、驚歎號接連刷屏。與此同時,圍繞Manus一碼難求、營銷過度等的討論也不絕於耳,引發不小負面輿情。Manus方面對此兩次發文迴應,稱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熱情,同時闢謠了開設付費邀請碼、投入市場推廣預算等傳言。

輿論熱議的背後,是大衆關注科技的飽滿熱情。跳出具體產品,當下的這種喧囂和熱鬧,我們並不陌生。一段時間以來,AI成爲當下輿論場最能刺激人們情緒的話題之一。尤其是DeepSeek出現後,大家對中國AI發展信心滿滿,似乎重大突破應該天天發生,一些“自媒體”營銷號更是時刻把“封神”掛在嘴邊。

面對喧鬧,我們應當保持冷靜,客觀理性地看待Manus出圈。在AI領域,目前的現狀是,熱鬧常有,但能夠真正解決現實問題的產品還不常有。DeepSeek當初之所以能夠引爆全球,靠的正是比肩 OpenAI的性能和足夠低的訓練成本,且免費開源,人人可用。

可以想見,隨着AI大模型普惠與開源革命持續推進,會涌現出更多AI產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爲服務人類的工具,AI產品“好不好用”是衡量工具好壞的唯一標準。一款產品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其實用功能究竟如何、是否能爲普通老百姓可及等等,應當由用戶和市場說了算。

我們渴求創新、期待突破,也敬畏科學、尊重市場。面對層出不窮的AI新產品和技術,我們不必過早、過度歡呼,不妨多些耐心與包容,不捧殺也不棒殺,等時間給出答案,讓用戶給出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