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張“火箭票”去太空
花150萬去太空溜達一圈,買一張“火箭票”到空間站打卡,用“太空Wi-Fi”與親友通話……近日,這些充滿科幻感的場景屢上熱搜。
多年的厚積薄發,商業航天終於“出圈”。那麼,人們何時才能真正買張“火箭票”去太空?西安的商業航天又有哪些亮眼表現?
來源:圖蟲創意
商業航天前景廣闊
美國東部時間9月12日7時58分,富豪艾薩克曼與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工程師莎拉·吉利斯,穿戴着該公司研發的艙外航天服,在距離地表700公里處,爬出載人“龍”飛船,完成輪流出艙活動,進行了約20分鐘太空行走——儘管兩人只是打開艙門,分別讓上半身出艙停留了10多分鐘。
這是人類首次商業太空行走,讓非官方職業宇航員進入太空。
伴隨商業航天的持續發展,科幻片的想象將加速照進現實:一旦低軌衛星互聯網開始運營,在飛機上就可以順暢上網,戶外極限探險無需擔心手機沒有信號;普通人也能負擔起太空旅行的“門票”;在太空旅店或“地球景觀房”裡,拉開窗簾就能欣賞美麗的地球。
商業航天在改變生活的同時,正成爲新增長引擎。
從戰略價值看,商業航天代表一個國家對空天資源的掌控能力。因爲衛星的頻率及軌道使用權是“先登先佔”,太空軌道成爲需要主動爭取的稀缺資源和戰略領域。
從未來市場看,商業航天已進入產業化爆發期。近年來全球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泰伯智庫預計2025年僅我國市場規模將達2.8萬億元。
從國內環境看,我國航天技術積累達到一定階段,商業化大規模發展迎來新契機。2023年,我國商業航天領域新增企業數同比增長28.95%,一大批民營企業加速崛起。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商業航天作爲“新增長引擎”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商業航天的熱潮中,西安既是推動者,又是弄潮兒。
西安航空航天產業已發展成爲千億級產業集羣。西安擁有航天領域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聚集了國內1/3以上的航天科研單位,科研人員逾萬人。西安航天基地聚集了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國家隊”,以及星際榮耀、銀河航天等40餘家商業航天企業,覆蓋航天全產業鏈。
來源:圖蟲創意
以市場化手段推進技術創新
所謂商業航天,就是通過市場化手段來推進航天技術創新和航天器製造、發射和使用,目的就是盈利。
傳統的航天偏重科研行爲,看重的是能不能成功發射火箭、順利運行衛星,核心是保證成功率。而商業航天本質是市場行爲,講究“物美價廉”,需要“精打細算”,解決進入太空的成本問題,關注批量化生產與發射問題,大幅提升進入太空的能力。
商業航天要蓬勃發展,離不開可重複發射的火箭,關鍵在於火箭發動機。今年4月,航天六院自主研製的130噸級可重複使用液氧煤油發動機累計完成15次重複試驗,30次點火起動,突破我國液體火箭主發動機試驗次數紀錄,爲後續我國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奠定了基礎。
10月18日下午,陝西天回航天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 “巧龍一號”順利完成第二次整機點火試車。這是天回航天針對我國商業航天市場研發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相較於現役同等推力量級發動機,其發動機整機零件數量(含總裝)減少50%—60%,生產總工時或機時減少60%—70%。
“整個商業航天市場都在追求高可靠性、低成本、高性能、可重複使用的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這也是我們的着力點。”公司副總經理馬小奇表示。以此爲突破,商業航天在強大發射能力的支撐下,將得到充分發展。
“航天+”帶來了什麼
因商業導向而產生的“航天+”可以帶給我們什麼?
11月11日,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西光壹號”系列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04星、05星成功發射,距最終實現158顆衛星在軌星座建設規劃又進了一步。
這些衛星有啥作用?
其中的04星,能“看”清楚碳從哪裡排放,算出減了多少碳、還有多少排放需要中和,填補了我國商業化“雙碳”監測衛星領域空白;05星搭載高分辨率的高光譜相機和全色相機,可有效識別農業作物、病蟲害,進行風險預警;它們還可以保護綠水青山,對秦嶺植被健康、覆蓋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進行監測和分析,對渭河、涇河和灞河等河流開啓“超級掃描模式”,快速獲取大範圍水質信息,精細識別污染物質,時刻爲河流的健康狀況“站崗放哨”。
航天技術高高在上,如同大樹紮根土壤,商業血脈加速流通,將催生出一樹繁花,那就是我們生活中能感知到的具體應用。
“相信未來的太空業態會像現在的互聯網一樣,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旅遊、金融、生物製藥、農業等行業,都將通過與商業航天結合形成新經濟新業態。”馬小奇的期待爲我們描繪了“航天+”的更多可能。
西安如何闊步向太空
數據顯示,國內現有商業航天相關企業6.07萬家,其中西安坐擁3987家,居全國第一。
市場前景廣闊,自身實力雄厚,多重優勢疊加,西安商業航天之路如何越走越寬廣?
政策再“加碼”。10月24日,省發改委發佈《陝西省培育千億級商業航天產業創新集羣行動計劃》,提出以打造產品示範應用場景爲牽引,重點實施六大工程,構建“一體兩翼”發展格局,到2030年形成千億級產業規模,聚力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商業航天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打出“優勢牌”。立足西安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基礎,發揮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九院十六所等科研院所以及重點企業創新資源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應用技術開發,打造我省商業航天產業創新集羣發展核心區。
工作“再加力”。面向未來,西安將在產業體系、人才支撐、政務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聚焦航天技術研究和轉化應用,全產業鏈集聚帶動通信、導航、遙感衛星應用等快速發展,不斷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強人才招引,以技術人才支撐科技成果轉化;加大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支持力度,搭建供需對接平臺,推進大企業資源和中小企業產能有效對接,形成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創新生態。
“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裡。”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西安終將實現屬於自己的商業航天夢想。
我們以獨特的視角注視城和人的點滴變化,解讀政務信息、緊貼民生關切,分享想法和見解,記錄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的美好圖景,期待與您共享、共情、共鳴。
來源:西安報業·“前方+”工作室出品丨主筆: 王子瑩 卜安冬 | 編輯: 千樹丨校對:張立 丨審覈: 程渭丨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