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堡病毒肆虐:爆發傳播症狀及應對策略
盧旺達正在應對其首次爆發的“高致病性”馬爾堡病毒疫情,該疫情於 9 月下旬首次被報告。
截至週四,據報道,盧旺達已有 11 人死於這種病毒。該國衛生部長宣佈,該國將開始實驗性疫苗和治療方法的臨牀試驗。
那麼,什麼是馬爾堡病毒,我們應該有多擔心?
馬爾堡病毒與埃博拉病毒同屬一科,即絲狀病毒科(絲狀病毒)。據相關描述,它比埃博拉病毒更爲嚴重。
根據梅奧診所的信息,它會引起出血熱,這是一種會損害血管壁的發熱病症類型。其他會引起這種發熱的疾病包括登革熱和黃熱病。
據梅奧診所稱,出血熱會導致內出血,可能致命。
該病毒於 1967 年在德國一個名爲馬爾堡的城鎮首次被發現,並因此得名。同時,它在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也被發現。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估計病死率在 24%至 88%之間。平均而言,約有一半感染該病毒的人會因此死亡。
世衛組織稱,一個人接觸病毒後,症狀可能在 2 至 21 天內出現。
該網站稱:‘致命病例通常會出現某種形式的出血,且往往來自多個部位’
世衛組織網站表示,嘔吐物或糞便中出現出血情況時,通常還伴有鼻子、牙齦和陰道出血。
在嚴重的情況下,症狀出現八九天後患者可能會死亡。
傳染病專家阿米拉·羅斯(Amira Roess)告訴半島電視臺:“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更容易因這種病毒患上重病和死亡。”羅斯是喬治梅森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全球健康和流行病學教授。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稱,馬爾堡病毒的症狀包括髮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疲勞、食慾不振、出血和胃腸道症狀。馬爾堡病毒如何傳播?
有些人在接觸攜帶病毒的羅塞塔果蝠(一種在礦井和洞穴中被發現的果蝠)後,感染了馬爾堡病毒。
然而,盧旺達此次疫情的源頭仍不清楚。
一旦個人感染了該病毒,其可通過破損的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體液,將病毒傳播給他人。世衛組織網站稱,即使是像牀單或衣物這類被體液污染的表面,也可能導致病毒傳播。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信息,該病毒不會通過空氣傳播。
根據政府的最新消息,盧旺達目前有 36 例馬爾堡確診病例,其中 25 人正在接受隔離治療。
據世衛組織消息,9 月 30 日有 26 例確診病例,其中 70%的病例爲該國兩家未具名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
羅伊斯表示:“醫療機構出現疫情爆發的情況並不少見,特別是那些資源匱乏、或許感染控制措施不足的醫療機構。”
此外,盧旺達正在監測 300 名與已知病例有過接觸的人員。
9 月 27 日,盧旺達衛生部確認了馬爾堡病毒的最新一次爆發。
截至目前,此次疫情僅在盧旺達有相關報告。
當一列從法蘭克福開往漢堡的火車上的兩名乘客因擔心自己感染該病毒而聯繫醫生時,人們擔心該病毒已傳到德國。
然而,當地當局於週四宣佈,這兩人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中均呈陰性。該檢測是對來自內頰的樣本(稱爲頰拭子)或血液進行的檢測,用於檢測特定生物體(在此情況下爲病毒)的遺傳物質。
這些疫情很快都得到了控制。在赤道幾內亞,報告了 17 例確診病例和 23 例疑似病例。據世衛組織所說,“17 例確診病例中有 12 例死亡,所有疑似病例也均死亡。”在坦桑尼亞,有 1 例疑似病例和 8 例確診病例,其中 5 例死亡。
據美國疾控中心(CDC)稱,在幾內亞,僅在患者死亡後確診了 1 例;在加納,出現了 3 例,導致 2 人死亡。
“我們知道,在一個地區出現的傳染病有可能成爲全球範圍內的問題,”羅伊斯說道。
世界衛生組織將此次疫情的風險評估爲“在國家層面非常高,在區域層面高,在全球層面低”。
目前沒有針對該病毒的獲批疫苗或治療方法。
盧旺達衛生部長薩賓·恩桑齊馬納週四宣佈,該國正在加緊研發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一些候選疫苗正在生產中。其中包括國際艾滋病疫苗倡議(IAVI)和薩賓疫苗研究所開發的疫苗,後者稱正在與盧旺達政府合作。
研發新冠病毒 19 阿斯利康疫苗的牛津大學團隊今年夏天在英國開始了其馬爾堡候選疫苗的試驗,採用了與新冠疫苗類似的技術。
世界衛生組織告訴路透社,它已與加拿大政府以及歐盟的衛生應急準備和響應管理局(HERA)合作,爲疫苗試驗提供資金。
確診患者應及時通過止痛藥治療症狀,並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
羅伊斯表示:“最應該做的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並且限制自己與患病者的接觸。”
她建議,在與有病毒症狀的人接觸時要佩戴口罩,且不要與可能被感染的人分享食物。
她說:“如果您覺得自己已經接觸了病毒,那就減少與他人的接觸,留意自身症狀,並向當地的醫療工作者或衛生部官員報告。”
她還說,大多數疾病爆發時情況都很艱難,因爲全球很多醫療設施都沒有資源來恰當地監測有多少人被感染。
“全球社會攜手爲預防性主動監測及其他項目提供資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認真對待,會有更多人失去生命。”
在 1967 年至 2017 年的 50 年間,記錄了 13 次爆發。
自 2021 年以來,已記錄了 5 次爆發,表明爆發變得更加頻繁。
羅伊斯說,由於多種原因,我們可能會繼續看到爆發和病例增加。
“首先,世界各地的人們與野生動物的接觸愈發緊密,”她說道,並補充道,野生動物正在適應與人類的接觸,而且野生動物和人類對彼此的懼怕都在減少。
她補充說,病例增多還因爲諸如糖尿病和心臟病這類慢性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狀況有所增加。這些狀況使人們更容易感染病毒。
羅伊斯表示,由於技術的進步,存在這類狀況的人壽命更長了,“這很棒,但這也意味着現在有更多人在接觸病原體時容易生病”。
她補充說,在醫療基礎設施有限的地方,病毒更有可能傳播。“人們往往在病得很重的時候纔會去尋求治療。[此時]他們或許會釋放出大量病毒。”這也增加了傳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