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見黃河口丨讓彩禮歸於“禮”,婚姻始於愛
愛情誠可貴,奈何“禮”更貴!今年兩會期間,部分地區彩禮過高問題成爲不少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8日在“部長通道”上說,鄉村振興不振興,不光要看農民的腰包鼓不鼓,還要看鄉風好不好。由此可見,讓彩禮迴歸本質,成爲承載祝福的禮儀象徵,既是推動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更是對羣衆熱切期盼的積極迴應。
破解高額彩禮難題,離不開自上而下的政策框架與制度保障。自2022年起,中央已連續四年在一號文件中部署治理措施,從“專項治理”到“綜合治理”,政策思路日益清晰。2025年文件強調發揮婦聯、共青團等組織的引導作用,提供公益性婚戀服務,同時加大對違法行爲的打擊力度,形成法律震懾。這一政策轉向表明,治理高額彩禮需兼顧“堵”與“疏”:既要通過村規民約、黨員示範等手段遏制攀比之風,也要通過普惠性社會服務減輕農民負擔。
政策落地生根,離不開基層的創造性實踐。江西金溪縣設定彩禮上限、寧夏以景區優惠鼓勵“零彩禮”、多地法院公佈彩禮糾紛典型案例等舉措,均顯示出基層治理的創造力。這些探索的共同點在於,將移風易俗與農民實際利益相結合。例如,寧夏的“零彩禮證書”不僅是一種榮譽,更轉化爲切實的旅遊福利,讓文明新風有了可觸可感的回報。這種“激勵式治理”相比單純的說教或強制,更易被羣衆接受。
治理高額彩禮,本質是一場重塑鄉村文明生態的持久戰。短期突擊或“一刀切”式管理易引發牴觸情緒,唯有堅持德法共治、久久爲功,才能實現“化風成俗”。例如,可藉助鄉村大講堂、文化牆等載體,宣傳“零彩禮”家庭的幸福故事,用身邊人身邊事觸動羣衆;同時,完善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家庭對彩禮的經濟依賴。
高額彩禮問題本質上是鄉村社會轉型期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縮影。破解這一難題,既需要政策法規的剛性約束,也離不開文化浸潤的柔性引導。唯有將治理嵌入鄉村振興的整體框架,讓農民在物質富裕與精神充盈中重拾對婚姻本質的理解,才能讓彩禮迴歸祝福初心,讓文明鄉風滋養廣袤鄉土。(大衆新聞記者 商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