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去年海洋生產總值增長6% 海洋經濟量質齊升
大陸首艘國產大郵輪「愛達·魔都」號在上海駛出傳塢。(圖/中新社)
據《人民日報》報導,大陸自然資源部表示,2023年海洋經濟復甦強勁,量質齊升,全國海洋生產總值9兆9097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增長6.0%,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高0.8個百分點;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爲7.9%,比上年增加0.1個百分點。
海洋經濟爲國民經濟增長助力
海洋經濟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2023年,從三次產業看,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462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兆550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兆8968億元,分別佔海洋生產總值的4.7%、35.8%和59.5%。
海洋製造業增速高於全國。2023年,海洋製造業增加值2兆9861億元,比上年增長7.0%,比全國製造業增速高2個百分點。其中,海洋船舶工業增加值1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7.6%,船舶製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紮實推進,已進入產品全譜系發展新時期。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發展良好,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全年實現增加值872億元,比上年增長5.9%。國內外市場對中國化工產品需求旺盛,產銷增加,海洋化工業增加值43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0%。
海洋服務業助推國民經濟增長。2023年,海洋服務業增加值5兆8968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爲4.7%,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3個百分點,爲國民經濟增長助力。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恢復較快,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7623億元,比上年增長8.5%,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近110億噸。海洋旅遊業增加值1兆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居民旅遊需求得到釋放,多家郵輪港實現郵輪復航。
海洋能源、食物和水資源供給能力穩步提升。渤中26—6億噸級油田等勘探取得新發現,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8%、9.1%,海洋原油增產量連續4年佔全國原油總增量的60%以上,海上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超17%。優質海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高,海洋水產品產量超3500萬噸,同比增長近3%,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數量達到169個,比2022年增加16個,沿海各地深遠海養殖裝備製造和投產運營不斷取得新進展。
三大需求有效拉動海洋經濟
海洋領域消費持續恢復向好。居民消費需求加快釋放,海洋旅遊消費市場明顯回暖,2023年海洋客運量、海洋旅客週轉量同比分別增長122.3%、125.4%。海洋旅遊消費趨向多元化,融合業態不斷涌現,「演藝+海洋旅遊」「博物館+海洋旅遊」等模式成爲新熱點。居民飲食逐步向品質化升級,海洋水產品消費市場供需兩旺,2023年全國水產品進口額同比增長4.7%,海洋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3.9%。
海洋固定資產投資增勢良好。在港口建設方面,1—11月,沿海港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5億元,同比增長16.8%,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10.5個百分點,港口綠色化和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跨海高鐵、海底隧道建設持續推進,總投資額530億元的福廈高鐵、225億元的大連灣海底隧道和延伸線工程竣工投用,一批重大海洋工程項目建設進入新階段。
海洋對外貿易量穩質升。2023年,面對國際需求低迷和國際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等多重風險挑戰,中國海洋船舶工業的海船完工量、新接海船訂單量、手持海船訂單量三大指標全球領先,船舶出口到191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金額同比增長35.4%,隨着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大幅增長,汽車運輸船新接訂單量佔到全球總量的82.7%。2023年,中國沿海港口國際航線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超4%,沿海港口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近10%。
科技創新引領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
平臺建設提升產業創新支撐與服務能力。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穩定運行,海底數據中心加快佈局,海洋計量檢測技術創新中心成立。國家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產業聯盟正式成立,探索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合作的新機制和新模式。天津臨港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範基地一期試驗區完成建設,將解決海水淡化關鍵裝備規模化應用的驗證問題。
技術突破加速催生產業發展新動能。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連續運行超20個月,累計送電超270萬千瓦時。20千瓦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完成海試,標誌着中國海洋溫差能開發利用向海上規模化應用邁出關鍵一步。中國首臺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成功海試。全球最大功率20兆瓦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成功下線,自主研發設計的2500噸自航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海峰1001」正式交付。
綠色與數智技術應用帶動產業融合和轉型升級。「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直供海上油氣田羣,廣東青洲、福建興化灣、山東昌邑等「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示範項目穩步開展。中國首個海洋油氣裝備製造「智能工廠」二期工程正式開工,中國船企新接批量甲醇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訂單,新型數字智能化深海養殖平臺「珠海琴」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