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一萬物決定給大廠讓路
2025年伊始,AI大模型“六小虎”就傳出異動。
李開復創立的零一萬物被曝要將團隊整體打包賣給阿里。隨後,李開復連夜在朋友圈闢謠否認出售。但是,這家公司退出基礎大模型的競爭已經成爲事實。
行業變化來得比預期更快。去年5月,在零一萬物發佈千億參數模型Yi-Large時,李開復還宣佈他們已經啓動下一代萬億參數Yi-XLarge MoE模型訓練。
當時,智譜、Minimax、百川、月之暗面、零一萬物、階躍星辰這六家大模型初創公司還信心滿滿,要全力追趕openAI,要去追逐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夢想。
如今,李開復不得不承認,“當前只有大廠能夠‘燒’超大模型。”雖然否認了打包出售,但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願意繼續訓練超大參數模型的成員,加入了零一萬物和阿里雲成立的“產業大模型聯合實驗室”。
至此,在超大參數模型訓練任務上,零一萬物成爲“六小虎”中第一家明確爲互聯網大廠讓路的創業公司。
“生存之道”
1月6日晚,有消息稱零一萬物將把預訓練團隊和算力資源打包出售給阿里雲。隨後,第一財經也報道,“阿里雲正在洽談收購零一萬物的預訓練團隊,已談好報價。”彼時,阿里雲未對該消息作出迴應。
李開復很快在朋友圈闢謠稱,“不知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謠言散播,不過散的快,撤的也快。”零一萬物公衆號在凌晨發佈官方迴應,否認“阿里收購零一萬物”。
據界面新聞記者此前瞭解,相比於“零一萬物出售預訓練團隊”的說法,更接近事實的是,零一萬物的確在進行預訓練團隊及Infra團隊的調整,部分人員以跳槽形式加入阿里旗下公司。
據智能涌現報道,其中預訓練算法團隊獲得通義團隊offer,Infra團隊則獲得阿⾥雲offer。
事實上,這番人員變動早已有跡可循。
零一萬物近期宣佈與阿里雲達成模型平臺業務的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產業大模型聯合實驗室”。雙方的合作除了技術和業務,還涉及人才板塊。
事實上,阿里雲不僅是零一萬物2023年10億美元估值融資的領投機構,也是當前唯一公開明確的投資人。
一名知情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零一萬物過去一段時間在持續進行“化整爲零”的人才資源處置,也可以理解爲是對投資人的一種交代。
他同時指出,零一萬物將預訓練團隊打包出售給阿里的說法並不合理,因爲一方面通義千問自身的模型基礎很紮實;另一方面,一個團隊被完整併購也需要很強的說服力。
朱嘯虎此前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達過類似看法,他指出“六小虎”最好的結果是賣給大廠。但在併購這件事上,創業公司很難證明自己有一種能力是大廠完全不能有的,“尤其技術人才,沒有人會認爲自己比別人不行。”
過去半年來,零一萬物始終處在“放棄預訓練”的輿論質疑中,如今看來,它做出了務實的選擇。
這家公司看清不能再做訓練超大參數模型這樣燒錢兇猛且商業化低效的事情,於是退到小參數、高性價比的模型訓練上,強化應用層落地以獲取更高商業回報。
“我們不再做這件事情不是說不相信Scaling Law,而是說我們把用更多卡燒超大模型這件事情,交給能夠做Scaling Law的大公司,比如說阿里,然後我們跟它合作,這纔是生存之道。”李開復如是表示。
零一萬物尋找出路
從業務進展和人員變動來看,零一萬物過去一年的確面臨一些問題,例如高管離職、國內C端產品收效甚微等,但還不至於迅速倒下。
趨近2024年末,零一萬物梳理出了更適合當下的打法,即在國內市場採取ToB(企業端)戰略,涉及Infra、大模型和應用三個層面,分別爲面向電商直播、辦公會議等場景的數字人解決方案,基於自身AI Infra能力的AI Infra解決方案,以及原有的Yi API和開放模型訓練平臺。
至於ToC(用戶端)場景,公司面向海外市場的Pop AI將繼續爲其產生現金流,而面向國內市場的AI智能助手“萬知”將維持基礎運營,在未來伺機尋找其他增長機會。
因而與阿里雲的合作動向,也是零一萬物在進一步尋求出路。
這起合作更突出阿里雲的平臺服務能力、通義系列大模型的通用屬性,對零一萬物強調的是模型能力的高性價比,“能夠敏捷批量訓練垂直定向的產業智能模型”。這可以視爲零一萬物想要借力大廠高效觸達更多企業級客戶,拉昇自己的營收規模。
李開復表示,2024年零一萬物的收入達到了一個多億,2025年會數倍增長。
需要指出的是,李開復在前述採訪中表示,其中有2-3成來自出海的付費產品,比如生產力工具Pop AI。照此計算,該業務2024年貢獻收入在3000萬元左右。但在去年5月,公司表示海外生產力產品線預期年營收過億元,兩者相差甚遠。
此外,近七成B端業務收入中,零一萬物的核心ToB業務還未真正起勢。李開復指出,B端業務下半年增長明顯的是遊戲產業,另外是金融和能源行業。“如意”數字人業務或由於起步不久,並未被提及。
而零一萬物遊戲方向AI應用公司“零一綠洲”已在去年年末分拆爲子公司,由聯合創始人馬傑帶隊並獨立融資。如果該業務在過去半年增長勢頭突出,就公司其餘ToB業務而言,在2024年並未有亮眼的成績,將承受更大增長壓力。
“六小虎”關鍵之年
對“六小虎”的2025而言,想要獨立生存就勢必要找出自己的核心應用場景。包括其自身在內,行業普遍不太相信這六家公司最終都能以“大模型公司”的身份獨立活下來。
MiniMax創始人閆俊傑在去年年中表示,未來全球只會剩下5家大模型企業。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更是公開直言,5年後將沒有獨立的大模型公司存在,“因爲沒有商業模式,價格已經在成本以下了,創業公司沒辦法跟進。”
相較於AI模型層的激烈廝殺,外界對於AI應用層普遍樂觀。李開復在發文闢謠時也認同,2025年是中國大模型考驗年,應用爆發年,商業化淘汰年,大家應當專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因此,必定有大模型創業公司要放緩甚至放棄基座模型訓練投入,更大力度推進AI應用場景落地,在正向現金流中爭取活下來。
其他“六小虎”中,各家的選擇已經相對清晰。智譜AI的ToB定位依舊明確,並在去年年末通過AutoGLM強化了自己面對終端廠商的合作角色;百川智能也較早明確轉向醫療這一垂直領域,避免了在擁擠賽道的激烈競爭;階躍星辰仍在執行“超級模型+超級應⽤”戰略,在C端和B端應用均有佈局。
月之暗面和Minimax則相對專注在ToC場景。儘管日活用戶規模仍有數量級之差,但Kimi Chat是創業公司中唯一能夠正面對抗字節跳動豆包的產品;Minimax的海螺AI在加入視頻生成能力後呼聲明顯提高,星野和Talkie則已經是海內外頗有聲量的AI對話產品。
有AI大模型領域投資人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過去一輪融資潮中,“六小虎”有公司賬上的錢可以撐2-3年,少一些的也能撐過一年。這意味着,2025年可能是“六小虎”建設自我造血能力的最後時限,最遲不過年底,其命運走向就會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