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即將召開振興經濟壓力大 專家:中國被自已綁住手腳
人大、政協兩會的臨近,中國領導人正面臨着近十年來最大的壓力,要求他們做出大膽的政策以保障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隨着3月初中國年度人大、政協兩會的臨近,中國領導人正面臨着近十年來最大的壓力,要求他們做出大膽的政策決定,以保障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不過西方專家認爲,中國決策者仍將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視爲最優先事項,被自己選擇的道路困住了。
《德國之聲》報導指出,中國股市已跌至5年來的最低點,通貨緊縮空前嚴重,爲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從未見過的程度,讓人想到2015年動盪情勢迫使決策者採取緊急措施。
德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湯米.吳(Tommy Wu)說:「中國領導層上一次面臨這種壓力還是在2015年。」當時中國通過人民幣貶值和收緊資本帳戶來防止資金外流,向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領域投入資源,利率下調也100多個基點,從而克服了2015年的危機。他說,「2024年是中國穩定經濟的關鍵一年」,「然而目前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報導說,這些政策彈藥現在已經耗盡、扭曲或缺損,限制了其修復停滯不前的經濟的能力,以及找到因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下降、經濟增長迴圈帶來的螺旋式下滑的辦法。
報導說,中國的人大與政協會議將於3月5日召開,但目前尚無跡象表明會由此出臺重大刺激措施或宏大的改革計劃。榮鼎集團合夥人賴特(Logan Wright)說:「人們普遍低估了中國政府使用財政金融手段來刺激經濟所面臨的限制。」「全國人大不會公佈任何重大政策,部分原因是中國政府手上沒有維持經濟增長的好辦法。」
法託姆金融諮詢公司(Fathom Financial Consulting)估計,目前中國經濟每增加10元人民幣的投資,能帶來0.2元人民幣的產出;而在2002年,同樣的投資可以帶來2.1元人民幣的產出。策緯諮詢公司(Trivium China)的經濟分析師佩塞爾(Joe Peissel)說,「投資者和企業信心不足,但其根本原因在於消費者信心不足。」「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方法是讓消費者口袋裡有更多現金」。然而,中共領導層對這種社會保障表示反感,因此可能性不大。
分析人士表示,不同的發展模式會可能會帶來混亂,決策者似乎仍然將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置於可持續增長之上。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中國經濟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說:「現在進行重大轉變等於承認長期以來犯了嚴重錯誤--這不太可能」,「中國被它自己選擇的道路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