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半導體有變化 傳陸晶圓廠砍臺廠訂單 這類晶片遭殃
傳大陸晶圓代工廠大砍單,主要是先供應大陸廠商爲考量。(圖/達志影像)
隨着全球經濟預計在2021年下半年強勁復甦,今年初以來各大廠商不斷拉貨應付已經浮現的強勁需求,包括汽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像是車用的微控制器(MCU)晶片都大缺貨,主因跟全球成熟製程產能不足有相當大關係。近期有市場消息指出,大陸晶圓代工大廠華虹半導體大砍多家MCU訂單,且以臺廠爲主。
受惠於疫情帶動遠端需求,以及5G、高效能運算(HPC)、AI等需求帶動下,去年下半年8吋晶圓產能就滿載,今年上半年車用晶片來源更成爲各大車廠困境,甚至出現關鍵零組件不足,導致車廠生產線停擺情況。此外,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去年遭美國製裁,高通、博通等美企的驅動IC、電池管理IC訂單無法下單,加上大陸電信設備巨頭華爲急拉晶片庫存備貨,讓市場晶片產能緊縮,更從8吋晶圓延燒至12吋晶圓產能都相當緊繃。
也因如此,包括美國、德國以及日本等國都致函給臺灣政府,希望溝通國內的晶圓代工廠協調增產成熟製程,今年2月經濟部就找來臺積電、聯電、力積電以及世界先進等晶圓代工大廠,最終達成共識、3項方法,全力配合擴增車用晶片產能。臺積電今年4月就宣佈,覈准資本預算28.87億美元、約摺合新臺幣793.925億元,以建置成熟製程產能,將在南京廠興建一條新的生產線,用以28奈米制程。
不只臺灣,大陸晶圓代工產能也相當緊繃,中芯國際雖發展先進製程有重重阻礙,但其獲利本身就集中在成熟製程,此外,華虹半導體等大陸晶圓代工廠也能接單,雖然大陸半導體自主化發展可能沒有辦法迅速建立,但也替大陸本土設備發展創造機遇。
據《Digitimes》報導,大陸晶圓代工第二大廠華虹半導體,傳大砍多家MCU業者訂單,並且以臺廠爲主,主要是華虹強力執行北京當局政策,主要供應國內業者爲主。
至於中芯國際,雖沒有大規模砍單臺廠,但由於產能也滿載的狀況,無法單靠加價就將生產順位往前排。此外,臺灣廠商也擔憂在陸美對抗下,不得不調整與大陸客戶之間的合作關係,像是停止供貨華爲的臺積電,力積電也降低大陸客戶比重,至於世界先進則是大陸客戶比重本來就偏低。
包括MCU、網通晶片以及電源管理IC等臺灣IC設計業者因爲陸廠大砍單的衝擊以及產能緊繃無法彌補的狀況下,預期將在今年底填補供貨缺口無法如期,但由於擔憂產能不足影響出貨,重複下單的狀況也再度發生,但整體來看,至少短期晶片產能不足的情況不會馬上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