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以“大思政課”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
(原標題:【理響中國】以“大思政課”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爲直面新時代新徵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勢,解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承擔着“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善用“大思政課”,統籌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匯聚育人合力,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是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有效路徑,也是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成長爲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關鍵之舉。
“大思政課”現實意蘊
“大思政課”爲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指明瞭方向。伴隨信息技術的日益變革,學生在紛繁的信息中容易受到多元化觀念的影響,高校在落實鑄魂育人使命上面臨更強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如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成爲當前的重要課題。“大思政課”建設爲新時代思政教育釐清了思路、指明瞭方向。我們要基於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和時代發展規律,在教育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構築合力育人格局、豐富課堂知識體系、創新授課方式方法、拓展實踐平臺,在“大思政課”建設的系統性躍升和質變中,“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
“大思政課”爲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我們要引導大學生在“拔節孕穗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要落實“大思政課”理念,有效推進“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密切聯動,讓思政教育“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聚焦思政教育的重點、熱點、難點、盲點,實現深、透、活的全面性需求,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堅定“四個正確認識”,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勇擔責任使命,以實際行動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大思政課”爲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動力。從“包乾責任田”到“育人共同體”,“大思政課”通過牢牢把握時代變化規律和學生特點,開拓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新模式新內容,完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提高思政教師教書育人基本功等方式,有效解決了“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式導致的針對性不強、親和度不高、感染力不足和理論實踐相脫節等問題。這些都進一步激發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爲思政教育注入新的動力源泉,使其更具思想性、理論性和溫度。
“大思政課”邏輯理路
促進高校思政育人體系全面化、立體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大思政課”是對以往思政育人體系的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全方位、多領域、多主體的資源調動使得高校育人體系更加全面和立體。在家庭、社會、學校的協同配合下,高校要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定“四個自信”,廓清思想迷霧,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構建新時代具有大情懷、大擔當的立德樹人大格局。
推動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多元化、創新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這對“大思政課”的內容呈現和模式創新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將思政教育由校園延伸至社會,引導學生深入社會生活,用眼睛發現中華文化的魅力,用心靈感受中國精神的偉大力量。二是要將思政教育由傳統課堂拓展至新媒體場域,搭建數字化思政平臺,拓展教育的時間與空間維度,提高思政教育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三是讓思政教育“活”起來,將思政教育素材與現代技術手段有機結合,以增強內容的動態性和趣味性,消除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距離感,切實提升育人實效。
增強高校思政育人目標精準化、時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高校思政育人的任務目標必須迴應當前中國和世界的時代需求。“大思政課”建設應從知識視野、國際視野和歷史視野三方面精準把握育人目標。在知識視野的廣度中抓牢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特徵、核心要義、深刻內涵和科學體系,廣泛結合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知識,引導學生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在國際視野的高度中着眼“兩個大局”,以國家高質量發展與國際局勢深刻變化的生動案例,引導學生以更開闊的思維塑造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在歷史視野中以準確、完整、辯證的視角解讀歷史,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爲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什麼“好”等重大問題。
“大思政課”實踐路徑
把握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聚焦“講知識”和“立信仰”相銜接。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闊步向前,黨的創新理論不斷髮展。高校思政教育要在與時代發展同向同行、與黨的創新理論同頻共振中汲取精神動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引導廣大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爲根基,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傳播力,使思政課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實際,使學生受益,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
整合教育資源與協同育人,堅持“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增強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學生、課內與課外的聯動,以提高思政教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實現入腦入心、走深走實的效果。一是推進校園、課堂、家庭和社會的融合。二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發揮專業課程育人作用。三是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延展課外時間和空間維度。四是拓展線上教育平臺,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堅持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助力“學生主體”和“教師隊伍”雙向奔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啓智潤心、激揚鬥志。”在持續推進的教育教學改革中,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找準思政教育的癥結,關注新時代學生髮展需求,將詩詞典故、生動案例、歷史故事、時事熱點等融入思政教育過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道理、述思想,以有溫度、有情懷的表達方式引共情、樹信仰;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提升學生話語權,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理性表達個人認知體會,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向探究的主觀能動性,着力建設師生聯合的新媒體平臺,構建思政教育共同體,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生力軍作用。
(作者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