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帆、邁瑞、樂普、聯影等加速出海,國際競爭靠“內卷”還是“品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武瑛港 實習生薑伊菲 北京報道
近日,藍帆醫療宣佈引入泰國產業投資者Hua Kee Company Limited(HKG)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4.2億元)的投資,資金主要用於手套產能建設等,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全球競爭優勢。
在此之前,2024年1月國產醫療器械“一哥”邁瑞醫療以66.5億元收購心臟電生理惠泰醫療控制權,其中正是有出海的考量,雖然國內的心內器械市場被集採覆蓋,但邁瑞醫療在指出,全球心血管市場規模仍然達到560億美元。
財報顯示,2023年,邁瑞醫療的境外營收達到135.5億元,同比增長15.83%,佔總營收近40%;聯影醫療的境外營收爲16.78億元,同比增長54.72%。另外樂普醫療也在年報中表示,國際化已是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已實現243項醫療器械產品的歐盟 CE 認證。
在2024年醫療器械出海愈加迫切之時,企業的出海腳步正在加快,但出海並非易事。
藍帆醫療方面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渠道和品牌是醫療器械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所必須面臨的挑戰,品牌的建立週期較長,需要找到更加高效的路徑。而且即使成功進入當地市場,也要面對來自本土的激烈競爭,因此需要不斷挖掘產品本身的競爭優勢。
近日另一家醫療器械企業管理層人員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品牌度是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出海必須面臨的難題,“如果出海也一直靠成本優勢、靠貼牌生產,那麼五年後、十年後,可能在海外市場也會面臨當前國內市場的‘內卷’困境,所以品牌是在國際市場長期發展必須考慮的問題。”
迫切出海
近年來我國的醫療器械產業快速發展。《中國醫療器械行業藍皮書(2023)》顯示,2022年我國醫療設備市場規模約爲5902億元,同比增長11.65%。 初步測算,2023年中國醫療設備市場規模或超過6700億元。
隨着產業發展,中國也成爲全球醫療器械市場日益重要的參與者。根據德勤數據,2015年到2019年期間,中國醫療器械對外貿易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長,超過全球增速,使得中國在國際貿易市場的佔比越來越大。
而在2024年,醫療器械的出海顯得更加迫切,究其原因,一位醫療器械業內資深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了產品同質化程度的提高和價格的下降,集採等政策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走向國際市場成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戰略。
“儘管國內市場的低價策略在搶佔市場份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國內市場的成績還不足以支撐企業的持續發展。全球化是必須的,有利於幫助企業將同質化產品輸出到國際市場,提高收入增加利潤。而且中國醫療市場的多個領域都處於產能過剩狀態,如果只侷限於國內市場,將難以消化這些產能,因此全球化是必然選擇。”該業內資深人士表示。
除了上述因素,此前也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從二級市場股價表現上看,企業的估值溢價在減弱,股價的下行先從支架帶量採購開始,然後是業績與估值相繼下調,反映的是帶量採購由外生衝擊變爲企業內生的假設。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的競爭格局在集採以後加速洗牌,預計在未來兩到三年,國產頭部企業的份額將提升至穩定水平,如果企業還想保持快速增長,就需要打開海外渠道。
其實海外市場也確實爲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動力。據相關統計,在2023年,部分醫療器械企業雖然國內業務出現緩慢增長或是下滑,但海外業務卻呈現較快增長勢頭,不少公司海外業務增速超過30%,以此帶動公司整體業績的提升。
找準方向
然而,各國醫療器械註冊監管要求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選擇合適的海外市場成爲企業出海關鍵,其中,美國和歐盟的監管更爲嚴格。
《2024年中國創新藥械出海趨勢與策略白皮書》指出, FDA對醫療器械的上市註冊認證審查極爲嚴格,特別是對III類(高風險)醫療器械的監管更是嚴苛,以確保這些設備在上市前接受徹底的評估。
而在歐盟,隨着MDR法規的實施,對於高風險創新器械的上市前審批和臨牀證據的要求也有所提升,例如在產品上市前需徵詢歐盟層面的專家意見,並加強了對臨牀試驗及批准醫療器械上市的機構(即公告機構)的監管。嚴格的監管爲醫療器械出口至歐美市場帶來了挑戰。
此外,上述業內資深人士進一步指出,由於當前的國際地緣問題突出、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原本對中國產品持開放態度的歐美市場現在顯現出了更多的排斥性。美國還通過加徵關稅等措施來保護美國產業,爲本土企業提供成長空間,待其國內產業成熟後再逐步排除外國競爭者。因此,醫療器械產品進入歐美市場頗爲困難,任何環節的問題都可能大幅延遲產品上市時間,導致經濟損失。
因此,許多企業將目光轉向新興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將其視爲開展業務的新舞臺。
從2013年至2022年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使得中國的貨物貿易規模迅速擴大,根據商務部的數據,貨物貿易總額達到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爲6.4%。
在此背景下,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醫療器械貿易往來也日益頻繁。對此,藍帆醫療方面表示,“一帶一路”是企業出海的重要方向,是順應國家政策的必然選擇,只有跟隨國家政策支持的方向,纔可能贏得更廣闊的發展市場和空間。
除了“一帶一路”,藍帆醫療方面進一步表示,國內企業的出海機會還在於對技術基礎相對較弱的東南亞國家進行技術輸出,類似於早年歐美對中國的技術投資,只是現在中國已成爲技術輸出國。中國憑藉數十年的發展積累,在全球製造業中已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可以幫助提升這些國家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此外人民幣國際化與醫療企業的全球化策略相輔相成。隨着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擴大,人民幣的使用範圍在國際市場中不斷擴展。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現已採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這不僅便利了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和貿易活動,也促進了人民幣的國際流通。”藍帆醫療方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渠道與品牌成爲關鍵
雖然得益於政策及市場發展,醫療器械企業出海擁抱機遇,成功出海也會爲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然而,國際競爭的壓力同樣不容忽視。
IQVIA數據顯示,在醫療器械方面,北美在2021年創造了2016億美元的銷售額,預計將以4.5%的年複合增長率,於2025年達到2401億美元,繼續穩固其最大醫療器械市場的地位。歐洲醫療器械市場在2021年創造了1609億美元的銷售額,預計將以4.0%的年複合增長率,於2025年將達到1883億美元。
與此同時,2021年,排名前五的醫療器械製造商——美敦力、雅培、強生、西門子醫療和碧迪約佔全球收入的21%。排名前50的製造商所佔市場份額略低於四分之三,排名前100的製造商佔全球市場的90%以上。
在較爲集中的競爭格局下,中國企業在進入市場時需要與衆多國際知名企業展開競爭。
藍帆醫療方面指出,這要求企業具備強大的渠道和品牌。具體來說,對於國內醫療器械企業而言,渠道建設並非一朝一夕,高低值產品的推廣方式和策略是不同的,低值產品因爲可替代性高,所以更側重與當地品牌經銷商合作,利用其市場資源和客戶需求進行銷售。而高值產品則更看重產品的學術研究,產品質量等需要品牌多年積澱的成果。
“品牌建設屬於長期過程,國內品牌在國外深耕並取得認可,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這是僅憑國內市場的經驗無法迅速複製和實現的。而且當前階段,國產醫療器械品牌要打入歐美市場仍面臨一些挑戰,在歐美消費者眼中,即使是經過FDA認證的中國產品也可能不夠吸引人,因此需要收購在海外具有一定歷史積累的成熟品牌,這是進入國際市場的更高效的方法。”
可以看到,在迅速擴大品牌影響力和開拓國外市場方面,收購已成爲國內醫療器械公司的有效策略。
早在2017年,就先後有藍帆醫療以近60億元收購國際心臟支架品牌柏盛國際,以及威高股份以56億元收購專注於腫瘤介入和血管介入手術的醫療器械研發製造公司美國愛琅。此外,萬東聯合雲鋒資本、魚躍、天億實業和康達以19.33億元收購高端醫療設備跨國企業百勝醫療。
同時收購也成爲國際市場上企業補充自身發展、擴大醫療器械市場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巨頭也不例外,例如波科、強生、碧迪和美敦力等企業,近期收購動作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