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與總統大位的距離

(圖/本報系資料照)

藍白合終露曙光,將由兩黨各推薦一位民調統計專家,檢視評估11月7日至17日社會各界公佈的民調結果,國民黨、民衆黨並將各提供1份內參民調。雙方同意若超過統計誤差,由勝者得一點;若在誤差範圍內,由侯柯配得一點。雙方並將組成競選委員會,輔選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及兩黨推薦的立法委員候選人,不分區政黨票由各黨各自努力。

這個發展符合主流民意下架民進黨的期待,對賴清德很不利。協商結果不只針對最強總統候選人產生方式及大選合作方式達成協議,也對未來共同努力目標及執政的職權分配原則取得共識,可望整合雙方支持者促進政黨輪替,併爲臺灣第三波民主改革建立範式。如果雙方合作良好,並能說服各自的支持者,應有很大機會下架民進黨。

藍白大體完成整合,大選競爭態勢形成朝野對決,而有6成左右希望政黨輪替的民意結構,原本一路遙遙領先的賴清德,離總統大位將愈來愈遠。

賴清德過往的領先主要是藍白尚未合,但他民調始終無法突破天花板,主因在於民進黨執政太顧人怨。他一方面被執政包袱拉扯,無法以輕快步伐奔跑,另一方面則被民進黨政策的路徑依賴框住,無法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執政願景。

這次選舉沒有當年太陽花激發的反中狂潮,沒有中共步步進逼的統一壓力,也沒有香港的反送中助力,反而涌現濃濃的戰爭陰霾,許多民衆憂心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戰爭可能降臨臺灣。

賴清德及民進黨這次打出的兩岸牌,完全無法像民進黨過去在選舉中發揮的戰力,從聲量來看,強打「馬文君潛艦泄密」、「民衆黨提陸配不分區」、「中國最喜歡藍白合」等議題,都明顯沒有撈到好處,無法激起綠營同溫層以外民衆的認同。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的網路好感度居然優於民進黨,可見選民心態和前兩次大選截然不同。

這次大選還受到俄烏戰爭和以巴衝突的國際局勢影響,民衆期望兩岸爭端能夠降溫,減少挑釁性言論。偏偏賴清德是鼓吹臺獨「前科」最多的政治人物,參選以來雖然運用包裝術掩蓋他的核心思想,但欲蓋彌彰,他已將兩岸兩國的主張凸顯無遺。反中、仇中、去中、抗中再也無法激發中間選民的激情,反而成爲他總統路上的一大障礙。

這是政策面無法突破造成的障礙,另一個更大的障礙是長時間全面執政所流露的濫權、貪腐以及無度虛擲國家資源,另有諸多黨員表現出劣根性,都讓許多民衆厭惡至極,無法忍受其繼續執政。民進黨將濫權的惡行無所禁忌地表現出來,有的行之於過度伸張權力的威力,尤其是將憲政體制應有制衡與監督功能閹割了,將行政院內各獨立機關黨派化了;有的行之於官商勾結、隱密貪腐、濫權牟私、耽溺女色。一般民衆最有感的是趙天麟、林正鴻這類濫採桃花的行徑,偏偏犯此天條的民進黨黨政官員所在多有,或多或少都會影響賴清德的選票。

藍白合後,賴清德選情陷入苦戰,除非藍白在合作過程中關係撕裂,否則政黨輪替即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