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到淚崩!皮克斯爲什麼總把我們當小孩“哄”?

這大概是皮克斯歷史上“拖延症”犯得最厲害的一次。時隔9年,我們纔等來了續集。如果看第一部時你在高考,現在應該已經被社會狠狠修理成了一名嫺熟的打工人。而電影中的主人公小女孩萊莉只是從11歲,長到了13歲。兩年足夠讓一個抓住童年尾巴的小丫頭,變成初入青春期的少女。

目前這部電影已經成爲了2024年全球最賣座影片,6月底全球累計票房突破10億美元,輕鬆超過了《沙丘2》。豆瓣超11w人打分,評分高達8.4。

2015年,皮克斯帶來了《頭腦特工隊》,這部動畫電影以腦科學爲依據,將人的情緒外化成實體:一支情緒小隊,包括樂樂、憂憂、怒怒、怕怕和厭厭。這樣的角色設置對應了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人類的六種基本情緒”,即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厭惡和驚訝。

主人公萊莉是個典型的美國女孩——一頭金髮,有着東亞小孩都羨慕的父母,給予她足夠但不過度的愛與尊重,擁有快樂的童年生活,因此在她大腦的長期記憶區中儲存着的幾乎都是代表快樂的黃色玻璃球。

然而,電影中的世界過了去了2年,萊莉經歷了搬家和轉學,她從從小長大的淳樸的明尼蘇達搬到了繁華都市舊金山,從單純的童年進入了敏感的青春期。於是,更多的小人兒在她腦子裡生成了:它們以焦焦(焦慮Anxiety)爲首,還包括慕慕(羨慕Envy),尬尬(尷尬Embarrassment)和喪喪(倦怠Ennui)。

他們後來者崛起,強勢佔領了萊莉的大腦控制檯。發現了嗎?人的情緒中,只有“快樂”這一種完全積極、所謂正向的情緒,其他的都或多或少帶着“負面”能量,人越長大,感受到的越多,負面的情緒越多。

所以,這麼看,成長真的是一件“壞”事吧。

還記得第一部的結尾嗎?萊莉的記憶區中第一次生成了一顆既有帶有快樂又帶有憂傷的核心記憶球——標誌着她童年時代的結束,因爲她學會了一件極爲重要的事,可以說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幾件事之一:我們沒有純粹、簡單以及沒有代價的快樂。明白了這點,便是成長的開始。

第二部中,萊莉經歷了和童年好友分離,要面對全新的環境和冰球隊選拔的壓力,這一切都讓青春期的她充滿了焦慮。哦,焦慮出現了。長大後的我們對它無比熟悉,甚至任由它每天霸佔我們大腦控制檯的C位。但,它並不是天生就在的,不是理所應當的。

電影中,焦焦出現在控制檯時拎着6個行李箱,它說這是“有備無患”,爲了預防壞情況的發生,其實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想太多!這就是焦慮最原始的動因,不是嗎?焦焦接手後,腦細胞都在加班加點地幻想“未來可能發生的100種糟糕情況”。於是,接下來就是熬夜、輾轉難眠,然後掉頭髮。

雖然,焦慮大概率已經成爲了我們常態,但這部電影還是試圖讓我們“放過自己”,讓我們看到其他情緒的存在,以及腦海中正在拼命進行地“一場自救”。當然,我們不能把焦焦,或是任何一種情緒趕出大腦,因爲你已經學會了,世界上沒有純粹的事,情緒往往是混雜的,喜憂參半,甘苦共有。

作爲一個東亞小孩,當然如果你足夠幸運成長在一個沒那麼典型的東亞家庭,那我們的“慕慕”要跑出來了。

我們應該很早就在不自覺中把焦焦、慕慕、喪喪合三爲一了。我們需要滿足父母的期待,在卷生卷死的應試教育裡活下來,需要自己學會一些學校和家長都刻意避而不談的東西,需要面對集體主義和自我個性之間的battle……需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找到,看清,接受,認可“我自己”。

當代反內卷的年輕人們開始在上進和上班之間選擇上香,遁入寺廟道觀尋一方清淨。或者開始下載各種正念冥想App,練習如何增加覺察,與情緒和平相處。

《頭腦特工隊2》成爲了一部分人的“解藥”。我們是這樣成長的,我們曾經有過快樂的記憶球,可是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長大後,快樂有時伴着憂傷,羨慕有時帶着憤怒,害怕有時會摻雜尷尬……滋味是很奇妙的。

電影中還有一個戳心的細節,萊莉媽媽的大腦控制檯C位是憂傷,而爸爸的C位是憤怒。

長大的真相就是,複雜的快樂,別有風味。

撰文:林佳樹

圖片來源:CFP、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