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P稱1280月票是補助弱勢挨轟 原來一切全是爲租屋族

柯文哲。(圖/記者陳家祥攝)

記者陳家祥/臺北報導

臺北市議會2日進行交通部門質詢,不少議員提到,1280元交通定期票花了1億成本卻只提升1%運量,質疑與成本不符;柯文哲3日解釋,交通定期票主要的目的不是提高運量,是減輕長途運輸者的費用,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福利概念。對此,交通局長陳學臺透露,市長會有交通定期票的想法,確實是聽到了基層民衆心聲

國民黨市議員汪志冰2日質詢時,質疑1280元交通定期票吸引力不足,纔會發生購買人數續票人數從5月以來逐月下降;而何志偉也指出,5、6月公車運量只提升1%,捷運運量未增加,但市府這兩個月卻補貼新臺幣1億元。

另外,何志偉3日指出,定期票是交通政策,絕非社福政策,「請柯市長不要偷換概念」;他指出,當初定期票上路目標有2個,「常搭的繼續搭」、「不搭的要吸引過來」,而2個月花1億卻只換來1%的運量成長,代表不搭的沒吸過來,「請市府正視成效不彰的事實,做出調整。」

▲交通定期票上路後,捷運運量有緩步提升。(圖/記者邱顯燁攝)

交通局長陳學臺透露,在104年7月時,柯市長有參加一個學生工作坊,「他跟大學生聊天過程發現,很多大學生現在都住在臺北市的外圍,因爲臺北市中心房租比較貴,很多學生住在比較外圍地區可以省房租,可是在你住比較外圍的地方要到臺北市中心來,相對交通成本就比較高」,因此當市長就拋出了月票的想法,也就是最一開始提出的「捷運月票」想法。

「先拋出捷運月票的想法後就慢慢開始發酵,到底要多少錢?」陳學臺說,方案價格等就這樣衍生出來,然後我們開始檢討,除了希望減少住在外圍地區民衆的交通成本外,也希望能吸引一些其他的運具的人,開車、騎車私人運具,這樣可以一舉數得,「的確一開始是減低外圍地區的交通成本。」

至於議員質疑運量沒有提升,陳學臺說,運量有緩步提升,「爲什麼我們這個計劃是定2年的試辦期?我們也知道要一個人去改變運輸行爲,這需要時間去做調整適應,不是短期可以看到」;他表示,用最近2個月的資料跟過去相比,公車的運量上升1%、捷運上升了1.8%,「這也蠻好的是說,過去臺北市公車、捷運的運量在過去5、6年都是呈現下降的趨勢,有一點回升回來,即使不多也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