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安全守護者 標線與道路改造的幕後英雄
位於前鎮區文橫三路與廣西路口利用標線型圓環設計,強制引導車輛繞行,讓用路人能更清楚路權分配,並有效減少衝突點。(攝影/Carter)
【◎文/蔡蜜綺 ◎攝影/Carter ◎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交通局】
走在斑馬線上、停等紅綠燈,又或依標線指示左右轉,當你步行或行車在城市道路上,是否曾想過地面上的「標線」,背後藏着多少心思與巧妙設計?爲讓城市變得更安全、更友善,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扮演着馬路醫生的角色,隨時巡視道路狀況,並因地制宜開立標線改造的「處方箋」。
馬路醫生看診中 交通安全診療室
馬路上隨處可見的標誌、標線、號誌,從警告、禁制到指示,目的是爲駕駛人和行人提供「無聲的」溝通,提前幫助用路人理解道路狀況。因此,這些設計的配置和目的妥當性就顯得格外重要,交通局交通工程科劉力銘科長說,不當標線設計會讓用路人感到困惑。例如,原本直行的車道突然變成左轉車道,可能讓駕駛措手不及,誤入所謂違規陷阱。這些「陷阱」正是需要努力改善的目標,因地制宜透過新的標線設計,減少用路人的誤判,提高行車秩序、提升每位用路人安全。
爲解決複雜的交通問題,交通局交通工程科的工作不僅限標線、標誌的設置,還涵蓋了道路改造。劉力銘科長舉了三個案例,來說明如何透過改造工程來提升安全與交通流暢度。
在Y字型三叉路口利用「標線型圓環」讓車輛繞行,有助動向更明確。(攝影/Carter)
超方便!行經中華五福圓環不用再繞圈圈
第二個案例,位在許多高雄人相當熟悉的中華五福圓環。你是否覺得每次去新崛江或大立百貨時,經過中華五福圓環要繞圈圈非常麻煩?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交通局聽取了用路人的心聲,對五福三路與中華三路口進行了路型調整,改造計劃分爲三個階段進行。
透過改造,機車來到中華五福圓環無須再繞行,並規劃人行道供行人直接穿越路口。(攝影/Carter)
上:中華五福圓環的外環未來將從道路鋪面改成人行鋪面。(攝影/Carter);下:爲維護行人安全,同步設置路緣石,區隔道路與人行道邊界線。(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交通局)
標線型人行道 創造停車與行人雙贏局面
第三個案例位於楠梓區德祥路的繁榮商圈,此處長期存在騎樓佔用沉痾,面臨着臨時停車和行人安全並存的挑戰。交通局首次嘗試在此處以不減少停車空間方式設計「標線型人行道」,藉由車道瘦身及路面邊線等工具,將人行道和停車格巧妙共融,既滿足了顧客購物及商家卸貨的停車需求,也保護了行人安全。劉力銘科長說,這項設計剛推出時民衆還不太適應,但隨着時間過去,大家接受度逐漸提升,發現停車供給與行人安全不一定牴觸,並反映這樣的規劃創造雙贏的局面,大幅減少設置標線型人行道時民衆抗爭阻力,更爲未來實體人行道的建置提供一項利器。
在「標線型人行道」跟車道的中間規劃停車帶,不僅間接保護行人通行的安全,又滿足當地的停車需求。(攝影/Carter)
原來如此!交通設計大學問
隨着高齡化社會來臨,交通局也需與時俱進,除調整道路設計,以更滿足高齡者、身障者甚至幼童的需求。劉力銘科長表示:「我們調整了號誌秒數,以前的設計是以步行距離每秒1公尺計算,但對於長者和幼童來說過於嚴苛。因此,在醫院和學校等鄰近區域,我們改爲每秒0.8公尺甚至更寬鬆,延長行人過馬路的時間,並放大行人號誌,以便大家能清晰看到顯示的燈號與秒數。」
在醫院和學校等鄰近區域,紅綠燈秒數設計也需因地制宜配合增長,以符用路人實際需求。(攝影/Carter)
在追求更安全的交通環境的道路上,每人都是關鍵的一環,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創造更安全的交通未來。(攝影/Carter)
在追求更安全的交通環境的道路上,每人都是關鍵的一環。讓我們遵守交通規則、落實停讓文化,共同努力,一起創造更安全的交通未來。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4年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