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現金問題反彈 央行出招優化收付服務

北京商報訊(記者 嶽品瑜 劉四紅)爲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監管再出大招。12月15日,央行出臺第18號公告稱,爲維護人民幣流通秩序,保障公衆使用現金的權益,打造和諧現金流通環境,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結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20〕45號)有關要求,就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爲提出有關事項。

其中,在現金收付服務主體規範方面,公告明確,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和自助服務機具廠商應執行人民幣管理相關規定,優化現金服務。

具體來看,金融機構與客戶面對面辦理金融業務涉及現金收付及費用繳納的,金融機構應在營業場所設置人工現金收付通道。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將現金服務作爲基礎性業務,應充分考慮現金使用需求及存取便利性,確保現金業務網點及自助現金機具等基礎設施覆蓋率和保障水平滿足公衆需要;同時,非銀行支付機構應充分考慮非現金支付與現金支付的兼容性,做好對服務對象的提示,不得要求或誘導其他單位、個人拒收現金或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不得通過各種形式宣傳無現金支付或歧視現金支付概念。

智能化服務的廣泛應用,正深刻、持續地改變公衆的生活消費方式。在鼓勵多元化支付方式發展的同時,保障公衆現金使用需求、維護人民幣法定地位,是央行長期面臨的重大課題。央行稱,經過近幾年的宣傳整治,拒收人民幣現金問題總體得到緩解,但仍有一些商戶、機構等主體對自身在現金收付中的責任和義務存在不同程度的認識誤區偏差,或者基於成本控制、用戶體驗等原因,存在不願意收取現金等現象。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現金收付環境又產生了新的影響,拒收現金問題有所反彈。

其中包括:部分醫療、出行、水電煤氣等基本公共服務,以及普通生活消費等領域由原本的“面對面”線下場景逐步變爲線上辦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現場服務;“非接觸式”等新消費模式很多沒有考慮現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羣體特別是老年人消費及支付障礙;一些商戶服務人員熱衷於引導顧客安裝App、關注小程序,容易產生歧視、排斥現金情況。

爲解決上述問題,央行綜合現行商業模式、支付方式、管理要求等,發佈第18號公告,旨在進一步普及現金收付規範要求,促成社會各界達成維護人民幣法定地位的共識,共建多元化支付條件下的現金和諧流通環境。

針對相關規範如何落實,央行稱,將堅持問題導向。對於拒收現金新問題和新現象,既要關注拒收現金的基本特徵,又要準確把握其在不同領域、場景的具體表現,精準定位,分類施策,確保實效。同時堅持持續整治,要強化日常監管,通過暗訪巡查等多種方式,開展摸底排查。建立違法主體名錄庫,重點跟蹤、持續整治。深入研究現金流通環境發展規律,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針對性,提升整治效果。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稱,從人民幣法定貨幣地位看,拒收人民幣現金存在違法行爲;同時,從我國人口結構變化來看,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突出,管理層也需要着眼長遠,構建更加友好、便利化、智能化的生活環境。隨着此次18號公告與《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的實施,將帶動一系列金融服務軟、硬件設備方面的研發、更新,未來與之相關的上下游市場發展的想象空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