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追劇的魅力究竟在何處
視頻平臺“劇場化”的排播模式,意味着視頻平臺劇集的類型,在垂直分類上做得愈發細緻、極致。
---------------
今天,你去“劇場”追劇了嗎?
一提起大家在追的熱播劇,各大平臺的“劇場”成了繞不開的概念。愛奇藝的“戀戀劇場”先後推出《月光變奏曲》和《變成你的那一天》;芒果TV的“季風劇場”,相繼播出《獵狼者》和《謊言真探》;優酷的“港劇場”正在播出《刑偵日記》,先前“寵愛劇場”則有《清落》《一不小心撿到愛》……
自從有了各式各樣的“劇場”之後,觀衆對於劇集的描述,除了類型和片名,還會不自覺地多說幾個字:“我在追××劇場的××劇。”當下,某“劇場”中一兩部劇的爆火,可能會帶來觀衆對該“劇場”其他劇集的興趣和期待。
好比一次成功的購物,極易讓與商品相關的所有信息得到“加成”。你在向他人描述自己的購物所得時,不僅要說品牌,還附帶強調,你是在哪家商場、哪個商圈入手的――彷彿大場域和外界氛圍,也是決定該商品高品質的隱形構成部分。
視頻平臺“劇場化”的排播模式,意味着視頻平臺劇集的類型,在垂直分類上做得愈發細緻、極致。並且,那些真正做到極致的“類型”,自身就有望成爲一個內在生命力極強的品牌。商品尚未上架,漂亮的貨架前已經擠滿了乘興而來的顧客們。
對於今天的觀衆而言,去“劇場”追劇的魅力究竟在何處?
“劇場”是對某一類型劇集甚有偏好之人的福利。
以往在一些社交平臺上,討論某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佳作時,會有其他意猶未盡的網友問:“還有同類型的作品嗎?”“能推薦風格相似的劇嗎?”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對於戳中自己心靈的“神作”,我們非常需要一份清單,希望將相近風格、構思的作品一網打盡。毋庸置疑,如今專注於特定屬性的“劇場”排播模式,是送給劇迷的一場極樂之宴。
目標定位精準的“劇場”,受衆黏度之高不言而喻。2013年以來,視頻網站開啓與TVB、ViuTV等公司的合作,先前是版權採購,後來開啓定製劇合拍模式。因此,周圍有一些“看着TVB長大”的港劇愛好者,就認爲“港劇場”提供的各種“菜色”,具備自己熟悉和喜歡的“配方”,是對童年美好記憶的延續。
去年,因爲《隱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兩部高口碑懸疑劇,“迷霧劇場”一炮打響。一打開這個“劇場”的劇集,頗有懸疑感的背景音響起,一團聚攏的詭異灰色濃霧散開,露出一個頭頂“問號”的人臉般的魔方,然後出現帶有“反置問號”圖標的“迷霧劇場”字樣。
懸疑題材影視劇,歷來是酣暢淋漓的“顱內狂歡”,但數量相對較少。而“迷霧劇場”專注放送懸疑劇,一時間成了該題材鐵粉們的“囤糧”倉庫。除了這兩部劇,該“劇場”還上線了《非常目擊》《在劫難逃》《十日遊戲》。
此前,一些題材或劇本並不適合長劇的劇集,被許多人詬病“注水”“拖沓”。對於有些戲劇和邏輯感較弱的長劇集,我們很難持有耐心,爲了不浪費時間,恨不得都選擇“2倍速+跳着看主線劇情”。
目前有些“劇場”主打快節奏短劇集,總體量不超過20集,就如英美季播短劇集。如果你等着“養肥”集中看,兩三天就能刷完,這贏得了很多受衆的好感。
此外,對於平臺、劇集創作者和整個市場而言,在對劇集品質追求越來越“挑剔”的觀衆面前,“劇場”亦是一塊標準苛刻的“試金石”。觀衆對“劇場化”排播模式有多關注,他們對優質劇集作品的呼喚聲就有多強烈。
去宣傳“劇場”系列中的作品,看似比分散的劇集營銷更省力,實則承擔着潛在的巨大壓力。“劇場”並不是歡迎所有攤販隨意入駐的大市集,隨着時間推移,影視市場競爭積累加劇,每一部作品與“劇場”整體品牌,其實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若是後續乏力,有所懈怠,劇集出現以次充好的狀況,那麼該“劇場”也會因此被觀衆打包扔進“冷宮”,徹底失去市場的信任。
今天,選擇去“劇場”追劇的觀衆,給了更多好作品機會,但也擡高了“作品羣”的平均水準線。整體水平的提升,才應是劇集創作者和全行業追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