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主城區!珠海這個千年古村像一條時光“畫廊”,藏着太多故事……

四月的山場路木棉盡落,

迎來一片新綠,

這條路,

有朗朗書聲,有風雅古亭,

百年山楝、菩提榕在這裡深深紮根……

站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

遙想時光深處的美。

手繪/鍾凡

山場村歷史演變過程被記錄在

山場社區入口的《山場記略》石碑上。

據載,

珠江水挾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

經過漫長的歲月,

逐漸沖積形成海灘。

此地屬於香山場鹽場沿岸,

隨着海水逐漸遠退,鹽田變潮田。

到清道光年間,

香山場的潮田已完全脫海成陸,

茫茫滄海變良疇。

山場村西晉末年時稱“濠潭”,

又因該村在鳳凰山東麓,

山上遍開山花,芬芳吐豔,

後改稱香山場。

手繪/鍾凡

據清光緒《香山縣誌》記載,

一千多年前,

今山場附近的山峰

還是外伶仃洋上的島嶼,

島嶼被大海環繞,

所以這一帶又叫金斗灣。

那時,

因山場出產海鹽,

所以唐代以前就有人在這裡聚居,

圍海煮鹽,被稱爲金斗灣鹽場。

鬧中有靜,

北帝城隍廟也坐落在此處,

踏入其中,彷彿按了靜音鍵,

似有若無的細雨,

落在屋檐、石板路上,

顯得越發幽深明淨。

廟宇由城隍廟與北帝廟合爲一廟,

始建於唐宋鹽場興旺時期,

後經歷過多次重修或重建,

現存建築爲清晚期文物,

前殿立北帝玄武,

後殿尊城隍官像,

兩廟合一,意爲“天地合一”。

城隍是古代宗教文化中

很受崇祀的一個神祇,

多由有功於地方的人物充當,

是被地方民衆信奉的地方守護神。

城隍信仰在唐宋時期已經蔚然成風,

成了非常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

城隍神也日趨人格化、本土化、多樣化。

據說,

香山場城隍廟中的“城隍爺”,

供奉的就是香山鹽場的廉潔管理者

——鹽官譚虔源。

譚虔源管理鹽場,

維持經營,德高望重,

被後世鄉民“封”爲城隍爺,

至今都是山場原住民重要的精神依託,

每逢重要的農曆節日,

常有不少來自港澳和中山等地的

香客登臨,

上香祈福、徘徊尋思。

手繪/鍾凡

北帝城隍廟見證了

香山場當年鹽戶們的生產生活

以及鹽業經濟的興衰,

也是研究珠海地區廟宇建築的

重要實物資料。

古老的建築歷經歲月沉澱,

在時代更迭的洪流中,

在歷史長河的映襯下,

承載着市井人文,

也寄託着人們求吉納福的美好願景。

走出北帝城隍廟,

涌動人潮演繹着熱鬧,

一動一靜間,

是屬於山場村的獨特印記。

在時光裡逗留,

去山場路散散步,

聽一聽它的故事。

手繪/鍾凡

文/珠海發佈 張映竹

手繪/珠海發佈 鍾凡

圖/珠海發佈 吳星宓

部分圖片來自山場社區

編輯/陳淑嫺

責任編輯/田海

三審/種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