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逆境有助兒童應對未來挑戰
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道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8日報道,逆境代表着一生中擁有多次恢復活力的機會,不過在童年時期,這會呈現出一種特殊的細微差別。最近,美國西部大學健康促進專家朱莉婭·耶茨和加拿大勞裡埃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凱蒂·希林頓就此發表了文章。此外,本網還諮詢了其他專家,共同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區分逆境與不良經歷
耶茨和希林頓在文中寫道:“作爲健康促進領域的研究人員,我們尤其關注需要公平的人羣的恢復能力,我們發現,圍繞童年逆境的普遍說法是應該避免童年逆境,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
他們強調,區分一般童年逆境和童年不良經歷至關重要。一般的童年逆境包括各種可能威脅兒童身心健康的環境或事件。童年不良經歷則是涉及童年創傷經歷的一個較爲嚴重的組成部分。這些經歷包括遭受虐待、忽視或家庭成員死亡等。
在童年這個脆弱的成長階段有過童年不良經歷,會增加日後出現健康問題的風險。專家指出,與童年不良經歷有關的疾病包括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症、肥胖症和糖尿病等。
專家指出:“創傷經歷是我們對童年不良經歷的基本認識的一部分。然而,就更普遍的童年逆境而言,創傷只是一種可能的結果,而不是必然。可能導致創傷,但不一定導致創傷的一般逆境可能包括經濟壓力、家庭壓力或童年疾病等。”
兒童獲得一些適應和自我調節的能力似乎需要經歷逆境。專家稱:“這些技能和能力的結合有助於提高兒童的適應能力。雖然韌性的定義很複雜,但它指的是一個人在逆境中和逆境後生存甚至茁壯成長的能力。”
阿根廷精神分析學家丹尼爾·安塔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只要獲得足夠的支持,兒童就有能力面對困難。
安塔爾說:“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人類從出生開始,甚至從子宮裡開始,就面臨逆境。這就是人類生存的宿命。然而,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下,也就是在充分的情感和物質支持下,生命的逆境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使生存變得美好。”
他還說:“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明確的共識,即實際上,當促進情感和身體成長的環境供應的功能失效時,逆境就會轉化爲心理創傷。這就意味着,兒童還無法忍受緊張狀態,而這種緊張狀態會壓垮其尚不穩定的‘自我’的處理能力。這就迫使兒童訴諸防禦機制,但往往並不成功。因此,根據事件的特點和強度,兒童會出現從自閉症和嬰兒精神病到最輕微的神經失調等症狀,但這些症狀或多或少會影響和減少生活的樂趣。”
成人應與兒童“共情”
至於父母的作用,安塔爾強調,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對於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生活和以堅韌的方式面對逆境至關重要。爲了引導兒童克服逆境,成年人必須做到“感同身受”,並瞭解他們的遭遇。要能夠設身處地爲他們着想,理解他們的遭遇,理解他們需要我們成年人的幫助。引導兒童克服逆境的一個好辦法是以身作則,告訴他們,作爲成年人,我們也會感受到這些情緒或逆境,但這些情況總會在我們的生活中教會我們一些東西。我們還可以告訴他們,當遇到傷害我們、困擾我們、讓我們苦惱的事情時,我們應該怎麼做。
專家指出,逆境會給孩子成年後學習的可能性和機會。復原力是一個可以產生巨大價值的資源和工具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要保持韌性,重要的是要有成年人提供資源和支持性環境,這樣他們才能適應並且不會掩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
專家還提到了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每個人如何以獨特的方式應對逆境。對某個人來說,逆境可能會留下印記或變成創傷,或可能導致恐懼症或更嚴重的病症,而對其他人來說也許不會,因爲許多因素都會影響到他們:個人因素,甚至是某種遺傳問題,他們的成長環境,當然還有他們父母的作用。
家庭環境和監護人在童年時期起着關鍵作用,是個人發展的基礎。即使沒有強有力的父母形象,其他榜樣也能發揮這種支持功能。不僅僅是父母能發揮作用,有時兒童沒有好的父母作爲榜樣,但他們身邊有其他一些形象發揮着關愛和支持功能。這對兒童至關重要,能讓他們感到有人支持和保護他們。(編譯/劉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