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兩岸對談比對抗好 交流比交戰好

雙城論壇是否能如期舉行,是國人關注的焦點。聯合報系資料照

衆所矚目的臺北上海雙城論壇終於確定將在本月17日於臺北舉行,這是目前兩岸所剩下來最高層級的官方交流平臺,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今年5月賴清德總統就任以來,兩岸關係不斷惡化,雙城論壇是否能如期舉行,一直都是國人關注的焦點。

如今能照常舉辦,顯示兩岸仍然是有官方聯繫管道,這應該也會比較讓人安心。畢竟現在兩岸情勢緊張,萬一有個風吹草動,或是擦槍走火,如果沒有立即的聯絡管道,難免會造成傷害進一步擴大,所以任何形勢的溝通管道都應該被鼓勵。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雖然陸方預備派出100多人的大團,來參加其中的三個分論壇,而且帶隊的是上海市副市長,但是陸方負責的主要工作人員上海市臺辦主任和媒體團,已被我方陸委會排除在外。照理來說, 上海代表團團長層級最高,具有政治意涵,陸委會如果想要降低雙城論壇的政治意味,應該針對最高代表層級,而不是管制其下的工作人員。此次針對負責聯繫的臺辦系統,其實意義不大,而限制九名大陸媒體記者來臺,顯示我方對自己沒信心。

這次造成雙城論壇無法確定舉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大力宣傳中國大陸在臺灣附近大規模調動船艦,對臺灣的安全造成重大影響,因此有些人建議政府應該暫停雙城論壇來表達態度。但是,這一次大陸並沒有宣佈對臺軍演,雖然大陸船艦出海數量數目很多,並不是單單在臺海附近而已,而是分佈在大陸附近的所有海域,並不是針對臺灣而來的。也就是說,兩岸情勢固然緊張,但是政府對於陸方的各種行動,還是應該要有正確的研判,而不能動不動就說大陸對臺軍演,畢竟狼來了的故事說多了,會造成國人彈性疲乏,警覺性逐漸降低,這絕對不是好現象。另外,如果國際上的判斷都是認爲大陸在做全面性的練兵,而不是針對臺灣,我們政府卻一再渲染,這會讓國外產生臺灣在國安與情資判斷正確性的疑慮。

這次雙城論壇的主題訂爲:「智慧治理,永續未來」,其中智慧治理的主題包括城市建設、遠距醫療、智慧交通等;而永續未來的主題包括能源低碳、電動車與電池、 綠色金融等。主要議題對雙方來說都非常重要而且及時,比方說,兩個城市都有嚴重人口老化的問題,因此遠距的智慧醫療就很重要,雙方可以交換彼此在發展遠距醫療的經驗。再比方說,現在國際上積極推動碳足跡認定和碳權交易市場,而兩岸供應鏈的關係非常緊密,雙方如何取得一致的碳足跡認定標準就非常重要。另外, 臺灣的碳交易市場規模太小,碳排的需求遠大於市場供給,臺灣的碳權交易市場可能很難順利運作,或是其決定的價格可能會非常不穩定。如果兩岸的碳權市場可以合作,對於臺灣很多企業而言,將可以得到更合理的碳權交易結果。也就是說,兩岸在產業和碳排方面都有很多的合作空間,但是需要先有充分的交流來建立互信, 未來纔有進一步發展與合作的機會。

過去幾年,因爲兩岸關係惡化再加上中美競爭之下,讓兩岸經貿受到很大的衝擊,但是即使如此,大陸仍然是臺灣最重要的市場,而且兩岸在產業上和其他方面都有很多機會。我們可以說,兩岸合則雙贏,分則雙輸,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經濟關係上是如此,政治上也同樣是如此。最後,不管兩岸未來如何發展,和平的過程是絕對要確保的,維持對話可以減少誤判,也可以減少對抗;擴大交流可以增進彼此的瞭解與互信,交戰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我們相信這纔是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