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定古蹟「董允耀洋樓」安樑歸岫 修復重現古崗舊時風華
董允耀洋樓建築規模宏偉,完整反映僑鄉時代的重要經典之作,於2015年2月11日獲指定爲縣定古蹟。(於家麒翻攝)
洋樓正面屋頂的山花上塑有董允耀的印尼名「Tang Oen Yauw」,非常具有南洋風。(於家麒翻攝)
金門縣定古蹟「董允耀洋樓」,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金門縣政府共投入新臺幣4500萬元的預算進行修復,自2022年4月29日起開工迄今已約600日。(於家麒攝)
創建於1933年的金門縣定古蹟「董允耀洋樓」,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金門縣政府共投入新臺幣4500萬元的預算進行修復,自2022年4月29日起開工迄今已約600日,今(23)日遵循古禮科儀辦理「安樑歸岫」典禮,透過傳統儀式取得天、地、人三位一體空間的和諧,並分別由大木匠司、土水匠司、打石匠司等「三祧師傅」依序執行掀樑、點樑、押煞、送五穀等儀式,祈求建築過程圓滿,順利修復這幢代表着大古崗地區舊時風華的古典洋樓。
金門縣定古蹟「董允耀洋樓」今日遵循古禮科儀辦理「安樑歸岫」典禮,透過傳統儀式取得天、地、人三位一體空間的和諧,祈求建築過程圓滿。(於家麒攝)
董允耀洋樓建築充滿南洋風情,窗戶上方的老鷹鵰飾與印尼錢幣上的圖騰頗爲相似,訴說着大時代「落番」出洋打拚的歷史故事。(於家麒攝)
金門縣定古蹟「董允耀洋樓」今日遵循古禮科儀辦理「安樑歸岫」典禮,也代表着修復工程已進入高峰。(於家麒攝)
董允耀洋樓曾先後由國軍炮兵、工兵營佔用,1970年間更曾進駐海龍部隊,屋內牆上到處可見各種軍事標語與遺蹟。(於家麒攝)
據瞭解,這幢古典洋樓的起造人董允耀爲古崗人,幼年時因家境清貧、生活困苦,以賣豆腐維生,十幾歲就隨着鄉人遠赴南洋謀生。當時古崗人普遍都以印尼泗水和峇釐巴板爲謀生地點,董允耀擇往泗水。初期僅能幫人打零工賺取微薄的工資,稍有積蓄後,就開始以批購胡椒粒轉賣做生意,從中賺取差價;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累積的資本日益增多,便與人合夥經營船行,航行往來於南洋一帶,財富日漸增加。1933便返回金門家鄉,在大古崗西郊雙峰巖的右前方購地,興建了一棟規模宏偉的洋樓,即位於大古崗84號的「董允耀洋樓」。
董允耀洋樓建築也充滿南洋風情,訴說着大時代「落番」出洋打拚的歷史故事。(於家麒攝)
董允耀洋樓曾先後由國軍炮兵、工兵營佔用,1970年間更曾進駐海龍部隊,屋內牆上到處可見各種軍事標語與遺蹟。(於家麒攝)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董允耀洋樓」建築規模宏偉,完整反映僑鄉時代的重要經典之作,於2015年2月11日獲指定爲縣定古蹟,而在2020年董允耀的後人將洋樓無私的捐給縣府後,便攜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共同投入新臺幣4500萬元的預算進行修復迄今已約600天,今日進行「安樑歸岫」儀式也代表着修復工程已進入高峰,不久便能讓這幢代表着大古崗地區舊時風光的古典洋樓風華再現,繼續向遊客訴說大時代「落番」出洋打拚的歷史故事。
文化局長呂坤和表示,「金門縣定古蹟大古崗董允耀洋樓修繕暨活化工程」能順利進行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補助辦理洋樓之修復,並且給予指導與協助,讓整個工程能予以落實。其次要感謝建築師黃毅誠,爲工程提出許多適宜性的修復計劃與修復方式,間而重新復甦董允耀洋樓與周邊環境,修復後能給予在地居民、遊客較好的居住與旅遊品質。
呂坤和也特別感謝董允耀的後人-董賽姍女士及董倫威先生,無私的奉獻將此洋樓捐贈給縣府,期盼監造廠商能秉持一貫的專業,持續做好把關工作,也期盼施工廠商能秉持一貫的專業與品質的堅持,持續把洋樓修復的盡善盡美、修舊如舊,爲古崗重新燃起一絲火光,能夠再現古崗昔日輝煌的時光,也期許透過這工程能喚起民衆對文化資產的重視,間而提升縣民的文化素養。
董允耀洋樓的建築型式爲三塌壽的番仔樓,前方有一樓的迴向設計和人字脊「二導水」的龜型屋頂,遠眺近觀極其宏偉醒目。這座大洋樓也曾先後由國軍炮兵、工兵營佔用,1970年間更曾進駐海龍部隊,一樓大門左右兩側牆飾有海龍字樣與圖案,整體建築的動、植物和人物裝飾語彙繁複精采外,大門也可見防盜的移動門扇「輪錢門」、「槍眼」等防禦設施,反映金門早年地方治安不佳,時有大陸內地「強摃仔」登島劫掠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