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盯需求,助菜市場“保鮮”(縱橫)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谷 朋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5日 第 05 版)

“這是您的菜,拿好,慢走”“這位大哥,您要來點啥”……下午5點多,天津市河北區鐵東路的宜景菜市場很是熱鬧。

菜市場一頭連着商戶的生計,一頭連着百姓的煙火日常。每天傍晚正趕上攤主最忙的時候,孩子放學在哪兒寫作業?有的孩子太小沒人照看怎麼辦?爲攤主解難題,也替顧客着想,宜景菜市場在二樓建了個“萌娃自習室”,讓孩子們放學後有地方可去,還有工作人員、街道志願者幫着照看。不僅如此,鄰里間議事活動少場地,菜市場就多了個“百姓會客廳”;市場商戶、新就業羣體想歇歇腳、熱個飯,市場裡又添了個“暖心驛站”……時刻盯着百姓的需求,菜市場的小小空間,被開發出各種功能,也因此增添了更多活力。

如今,網上買菜、社區團購已經很方便了,爲啥家門口的菜市場還是很紅火?有數據顯示,超過九成消費者在購買食材時極爲重視新鮮程度,六七成消費者認爲從菜市場買的東西更新鮮。當然,這份“鮮”不只體現在貨架上,更體現在它總能帶給人們新體驗。最近,市民馮先生在逛完津南區一家新開業的菜市場後讚不絕口:“市場用上了人工智能識別電子秤,二樓還有中央廚房和親子互動區,帶着孩子來,買點現烤的麪包,吃、買、玩一條龍。”新鮮的果蔬每日上架,新技術、新場景不時出現,買菜這件生活瑣事變得越來越新潮。

“保鮮”的秘訣不一而足,但都離不開對百姓新需求的關注。圍着居民的需求轉,才能時時刷新自己的“存在感”。天津不少菜市場,把消失許久的“小修小補”找了回來,老菜市場與老手藝互相引流,留住了老師傅,也給周邊羣衆帶來了便利;一些菜市場順應年輕人期待,上線了“代炒菜”服務,顧客買完菜,可以直接在現場下鍋炒好。菜市場開“副業”,不只是跟傳統業態混搭,還可以與新業態相伴相生、相互成就。

菜市場的新鮮感裡,藏着一個城市的煙火氣。無論是傳統菜市場的改造,還是新菜市場的落地,都不能遠離老百姓的“生活半徑”。敏銳感知需求,才能帶給顧客常逛常新的驚喜。

(摘編自《天津日報》,原題爲《菜市場的“保鮮”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