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麻沒什麼?足部8大隱藏健康危機 小心糖尿病、痛風找上你
示意圖/ChatGPT
別小看你的腳部「求救信號」!
當你發現腳開始發麻、腫脹或抽筋時,常覺得只是疲勞、走太多路或運動過度嗎?其實,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症狀,恐怕是你身體的求救信號!足部的每一處疼痛,都可能藏着更深的健康危機,像是糖尿病、痛風或動脈阻塞等慢性疾病,甚至是肌腱發炎、關節結構異常或疲勞性骨折,千萬不要輕忽。《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調查出網友最常討論的足部不適8大症狀,一起細心觀察這些變化,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
No.1 刺痛發麻
走在路上,突然覺得腳底像被針紮了一下,或是在追劇時感到一陣刺痛,甚至微微發麻,許多人可能認爲是姿勢不對或鞋子太緊,導致神經壓迫、血液不通暢,但這些異常如果持續出現,要注意身體可能暗藏潛在的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神經病變就是原因之一,患有這種狀況的人,經常會感到異常的麻癢感、電流感、針刺感,甚至連衣物輕輕碰觸都會引發疼痛,這種現象稱爲「異感痛」,常容易被忽視。
擁有11萬粉絲的網紅人妻丁丁曾在臉書分享,因腳趾發麻就醫,結果發現是輕微的腰部椎間盤突出,經過吃藥和復健治療改善症狀,貼文引發關注,粉絲關心提醒「高跟鞋要避免穿,坐姿如果不良要改善」、「還好有治療」、「年輕的時候要保護好,不然年紀大會比較辛苦」。
No.2 腳踝腫脹
Freepik
腳踝腫脹,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發炎、扭傷或水腫,但其實原因不止於此。久坐、久站、甚至懷孕,都可能讓腳踝腫脹,摸起來緊繃,還會紅腫熱痛,有孕媽咪分享「想當初腫到可以在腳背上壓出一個笑臉」、「我後期有泡腳,但真的只有非常腫&很腫的差異」、「後期腫到一摸就痛,生完兩週纔開始消腫」。
除了外傷和藥物,內在疾病如慢性腎病變、靜脈栓塞、心臟衰竭、肝硬化、風溼性關節疾病、痛風、淋巴水腫也可能是元兇。如何判斷腳腫該不該看醫生?板新風澤中醫診所院長施沛志醫師指出,短暫腫脹多半是外傷或藥物引起,但持續三天以上,可能涉及內科疾病;單側常見於外傷、靜脈栓塞、痛風,雙側則多與慢性腎病、心臟衰竭、肝硬化有關。他進一步提醒,若伴隨呼吸喘、小便量減少、膚色與眼白變黃或水腫範圍向上延伸時,應儘早就醫。
No.3 腳底疼痛
Freepik
除了外傷,腳底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過度使用」,如久站或久走導致腳底肌肉或筋膜疲勞,引發發炎、鈣化性肌腱炎、跟骨骨刺,這些受損腫脹的結構可能造成神經沾黏等疾患,其中足底筋膜炎尤爲常見。
如何判斷是否爲足底筋膜炎?龜山康澤復健科診所院長許哲維醫師指出,典型症狀包括早上下牀踏出的第一步或久坐後站起來時,腳跟會劇烈疼痛,通常走動幾步後隨血液循環而緩解;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惡化成每走一步都痛,甚至越走越痛。足底筋膜位於人體的腳底,是站立行走時承受重量、減少震動的重要結構。足底筋膜附着在腳跟後方跟骨、與地面接觸的地方,是最常出現足底筋膜發炎增厚的位置;如果不確定是否爲足底筋膜炎,復健科醫師可以透過問診、身體檢查以及肌肉骨骼超音波來確認。
許哲維醫師補充,大腿和小腿的神經與腳底密切相關,長期肌肉緊繃易使腳底壓力過大,加重筋膜不適,他建議每隔半小時到一小時起身伸展、放鬆肌肉,有助減少足底壓力;平時加強肌肉訓練和保養,也可有效降低足底筋膜炎的發生機率,有網友則分享「換個有支持足弓的鞋子之後沒再牙起來」、「找個網球回家踩一踩,把足底筋膜放鬆」、「拉筋板加一,專職站衛兵推薦」。
No.4 抽筋
Freepik
腳抽筋,幾乎人人都經歷過,雖然通常幾分鐘後就會緩解,但有時痛感、緊繃感會持續好幾天。抽筋的原因其實很多,像是睡姿不好導致血液循環不良、運動後脫水、電解質失衡,甚至天冷沒保暖、情緒緊繃都會引發抽筋;缺少鎂、鈣、鈉、鉀等營養素者,也易造成肌肉痙攣,如果經常抽筋,不妨從調整生活習慣、補充營養着手。
對於抽筋的原因網友認爲,「壓力大也會,之前考試就常半夜小腿抽筋」、「 缺鈣也會!以前吃一種藥會缺鈣就狂抽筋」、「真的太累會一直抽醒又睡抽醒又睡,很可怕」、「腳要保暖,電風扇不要直吹」、「保暖真的有差哦,襪子穿着可以減少發生的頻率」。
No.5 行走時疼痛
Freepik
行走時腳底疼痛,不一定是疲勞或姿勢問題,也可能是扁平足在作祟。扁平足指的是足踝的足弓支撐不足,無法發揮支撐體重、分散行走時足部受到的壓力,長期可能併發拇趾外翻、足部變形等問題,導致平衡感差、跌倒風險增加,網友表示「在高強度的訓練過程中還是會有腳容易受傷、膝蓋痛、跑不快、跳不高的問題困擾」、「從小扁平足就很嚴重,跑步、久站、打球都可能成爲一個痛苦」。龜山康澤復健科診所院長許哲維醫師表示,先天性扁平足若無症狀、不適,無須治療,但若出現疼痛或足部變形,建議矯正,以防問題加劇。
許哲維醫師指出,扁平足也可能由後天因素造成,例如外傷或扭傷損傷足部內側肌肉或韌帶,或因長期服用類固醇,導致支撐足弓的結構變脆弱,足弓支撐力不足,逐漸塌陷;若不處理,隨年齡增長,可能引發腳部變形,甚至影響膝蓋和骨盆等關節,形成X型腿,加重關節退化。針對扁平足的治療,他建議可以量身訂製客製化鞋墊支撐足弓,舒緩足踝壓力並延緩足部變形,同時也可配合足底肌肉訓練,以達到長期效果。
No.6 趾頭劇痛腫脹
腳趾頭一旦腫起來,走路真的不方便。常見原因有鞋子太緊磨到紅腫,或是甲溝炎引起的發炎,其中痛風更是讓人難以忍受。痛風因血中尿酸過高,結晶堆積在關節,導致發炎腫脹,通常半夜或清晨來襲,最愛找上腳大拇趾、腳踝、腳背,發作時如刀割般的劇痛,有網友形容「感覺被針刺到反覆不停痛,最痛時無法走路」、「不動就會痛,動了更痛」、「有接觸東西就會痛,包含你自己摸,行動則是爆痛」。
日前一名英國男子到法國慶祝結婚紀念日,乘坐遊輪時感到腳趾不適,隔天起牀發現腳趾紫色腫脹,經醫生診斷,可能是狼蛛咬傷所致,處理時,醫護人員從腳趾流出的膿液中發現蜘蛛卵,讓人驚嚇不已,這則新聞引發網友討論,網友歪樓表示「被咬到都能成爲蜘蛛人,還有啥不可能?」「真正的蜘蛛人」、「拍電影了?天蛛地滅」。
No.7 傷口難癒合
示意圖/ChatGPT
傷口癒合得慢,可能不只是皮膚問題,更可能透露出身體健康的隱憂。所謂慢性傷口,就是本該癒合,卻遲遲未好的傷口,常見原因包括長期壓力、糖尿病、血液循環不良等,這類傷口不僅癒合緩慢,還特別容易感染,網友表示「個人覺得可以先把血糖控制下來,傷口才會好的快」、「儘量不要抓破,糖尿病患者傷口不容易好而且容易感染,沒顧好不小心潰爛就糟了」。
糖尿病患者一旦腳部受傷,傷口常常難以癒合,這種狀況稱爲「糖尿病足」,板新風澤中醫診所院長施沛志醫師解釋,最容易發生在腳掌和腳跟等經常承受壓力的部位,其原因包括高血糖、周邊神經病變和循環不良等,有些患者則因無法感覺到輕微的腳傷,結果小傷口演變成潰瘍。他進一步指出,根據統計顯示,約2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可能面臨這樣的問題,早期發現和照護至關重要。
No.8 腳趾關節痠痛
Freepik
腳趾關節痠痛、腫脹,很多人直覺想到痛風,但另一個常見原因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多半因尿酸過高,結晶堆積在關節,導致劇痛;類風溼性關節炎則是免疫系統異常,讓身體攻擊自己的關節,引起持續的痠痛、腫脹,通常集中在小關節,且多爲對稱發作,如手指和腳趾關節,常見症狀爲紅、腫、熱、痛、僵硬,尤其更容易在早晨發作。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慢性疼痛限制活動,直接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嚴重時可能導致關節不可逆的變形與損壞,使人無法自理生活;持續發炎則會帶來疲憊,削弱精神與體力,網友「我的右手中指跟手掌連接處超級痛,我連轉瓶蓋都沒辦法」、「發病前後我的關節也是會痛,痛到無法站」。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爲2023年09月26日至2024年09月24日,共1年。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系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爲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羣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爲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看更多網路溫度計文章口臭、頭暈...水喝太少的6大危險信號 醫師、品水師教你喝水秘訣睡到一半腳抽筋 讓人痛到懷疑人生!吃對東西就能預防或緩解告別浮腫!2024年最佳消水腫指南 十個必試的人氣妙招淺眠、失眠、睡不好!不靠藥物助眠的十大方式排名揭曉過年大魚大肉預備備!十大傷腎行爲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