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評價激勵機制 激發科普人員活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爲我國新時代科普工作指明瞭發展方向。然而,長期以來,“做科普是不務正業”“做不好科研纔去做科普”“做科普是爲了出風頭”等聲音仍然困擾着不少科普人員。
日前,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修訂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據悉,這是科學技術普及法自2002年公佈施行以來的首次修訂。
記者從科技部獲悉,修訂草案聚焦科普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優化創新制度,完善體制機制,新增“科普活動”和“科普人員”兩章。科普人員的評價、激勵政策被明確寫進了修訂草案。
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開發服務中心培訓處處長彭春燕介紹,修訂草案在科普人員專章中提出,國家健全科普人員的評價、激勵機制,鼓勵相關單位建立符合科普特點的職稱評定、績效考覈等評價制度,爲科普人員提供有效激勵。
據科技部2022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2022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199.67萬人,其中,科普專職人員27.39萬人,科普兼職人員172.28萬人。
彭春燕表示,促進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建設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科普人才隊伍。談及修訂草案出臺科普人員評價激勵相關規定的背景,她表示,在調研中,很多科普人員反映科普工作激勵不足,特別是科普職稱評審制度不完善,缺乏職業認同、上升渠道狹窄,專門面向科普人員的評審渠道不多,評價指標與科普工作實際結合不夠等。
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王大鵬坦言,傳統上,大家經常從責任與義務的框架來看待科研人員做科普。不容忽視的是,在強調責任之外,還需要深入思考科普能夠給科研人員或者科學共同體帶來什麼益處。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表示,雖然我國科普人員隊伍持續壯大,但與我國科普事業發展需求相比,科普專職人員還存在較大缺口,特別是中高級職稱人員仍然偏少,必須加快打通科普工作者職業發展通道。
彭春燕認爲,此次科普法修訂對於激發科普人員活力、引導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普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她分析,本次相關規定是根據我國科普人員多元化的結構特點,着重從專職和兼職兩個方面來健全科普人員評價、激勵機制。首先強調增設渠道,健全專職科普人員的職稱評定機制,暢通職業發展通道。她關注到,目前,北京、天津、湖南等地已開展科學傳播方向的專業職稱評審,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已面向中央在京單位開展科普專業職稱評審。
此外,本次有關規定鼓勵相關單位將科普工作績效納入現有職稱評審制度,把科普工作作爲對科研人員評價和激勵的重要內容。例如,上海等地已經將醫務人員健康科普工作納入工作實績考覈內容及衛生專業人員高級職稱評價。
彭春燕認爲,從總的方向上,國家一直在鼓勵健全科普人員的評價、激勵機制。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完善科普獎勵激勵機制。她指出,此次修訂草案是落實新時代科普工作要求的重要舉措。
王大鵬認爲,在科普職稱評審等相關工作的大力加持下,一些關於科普工作的偏見會得到有效扭轉。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魏永蓮表示,以科普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工作爲抓手,有利於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開展專業化科普活動,大力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構建全領域、全層次的科普人才職稱評價體系,全面促進科普工作專業化、職業化,可以讓能幹科普、願幹科普的人脫穎而出,提升科普人才質量和科普工作水平。
彭春燕指出,未來要想充分發揮好科普職稱評審制度的“指揮棒”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科普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她指出,一方面,科普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在科普職稱評審和評價中,除了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職業專業發展規律和科普發展規律之外,要更加突出發展導向和價值導向,更加符合我國創新驅動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及人才引領驅動發展的總要求,要爲新時代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另一方面,“誰用人誰評價”是科技人才評價的基本邏輯。應切實落實全社會的科普責任,機構要切實履行科普主體責任,使機構發展和個人發展緊密聯繫起來,建立起科普職稱評審與評價結果使用之間的必然聯繫。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