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人文關懷,驅散病恥感的陰霾(新視野·聚焦醫學人文⑥)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霍宏蕾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5年01月06日

第 11 版)

在醫學的廣袤天地間,“病恥感”如同隱匿的陰霾,悄無聲息地侵蝕着患者的心靈世界。“病恥感”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主要是指患者因患有某種疾病而產生的羞恥感。“病恥感”在不同層面對患者羣體產生着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首先,在自我認知方面,患者可能對自身疾病存在負面的自我認知。例如,抑鬱症患者可能會因爲對疾病的羞恥感而拒絕服用精神類藥物,從而釀成嚴重後果。他們很多時候會認爲自己的情緒問題是一種軟弱的表現,是不應該出現的,從而產生羞恥感。

第二,在社會觀念影響方面,人們可能會對某些疾病存在偏見和歧視,這會加重患者的“病恥感”。以傳染病爲例,社會上可能會對艾滋病患者存在誤解,使得艾滋病患者在面對社會時,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產生“病恥感”。

第三,在生活影響方面,“病恥感”會讓患者在社交生活中退縮。患有慢性疾病如腎衰竭需要定期透析的患者,可能會因爲擔心他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後投來異樣的眼光,而減少社交活動。他們害怕被朋友、同事同情或者嫌棄,逐漸與社會隔離。

我曾邂逅一位年輕的乙型肝炎患者。在病房的狹小空間裡,他宛如一隻受傷的雛鳥,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他人的視線,除了至親家屬,拒絕任何人的探視。即便是醫護人員進行的正常診療操作,也會招致他強烈的牴觸情緒。患者害怕被他人異樣的目光所歧視,擔憂自己原本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會被這無情的疾病徹底摧毀。

因此,“病恥感”不僅僅是患者個體內心的掙扎,更深刻地反映出整個醫療行業在人文關懷維度所面臨的考驗以及應當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如何更好地幫助患者獲得內心的安寧,更好地引導社會公衆正確看待疾病和患病之人,減少恐懼、不安和牴觸,讓他們獲得公平、公正和友好的待遇,是需要努力去實現的目標。在這方面,我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比如在腫瘤科,衆多患者在被確診癌症的瞬間,便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不見底的自我否定之中。他們在內心深處篤定地認爲自己已然成爲家庭沉重的負擔,對未來充滿了絕望與無助。對此,具有豐富經驗的護理團隊在給予患者專業的醫療護理之外,往往還會精心地爲患者安排心理疏導和芳香呵護療法,讓患者在寧靜、芬芳的環境下接受專業的心理疏導治療。同時還會組織豐富多彩的小活動,讓患者在治療之餘能夠一起動手寫“福”字、剪窗花、做手工,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在病房環境的營造上,我們也摒棄傳統醫院那種冰冷、單調且充滿壓抑感的佈置風格,取而代之的是溫馨宜人的裝飾畫,一幅幅色彩斑斕、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畫作彷彿在無聲地訴說着生命的堅韌與美好;擺放生機勃勃的綠植,爲這一方小小的空間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讓患者在不經意間便能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力量與溫暖慰藉。

此外,在精神科,爲了應對“病恥感”現象,通常會制定並實施一系列充滿溫度的人文關懷措施。他們專門爲患者打造溫馨私密的一對一診療空間,從環境設置上充分尊重並保護患者的隱私。同時,積極投身於社區精神衛生知識普及的公益活動之中,通過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區講座、健康諮詢以及公益宣傳活動等,向廣大公衆深入淺出地宣傳精神疾病的成因、症狀表現以及現代醫學在精神疾病治療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和較高的可治癒性,糾正社會大衆對精神疾病患者長期存在的錯誤認知與偏見。

未來,我們將更加關注醫學人文建設,通過改善醫療環境、優化診療流程、加強心理支持等措施,爲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醫療服務,逐步形成濃厚的醫學人文氛圍,讓醫學人文的光輝真正照亮每一位患者的心靈深處,使他們在與疾病頑強抗爭的荊棘之路上,不再孤單,不再被“病恥感”的陰霾所困擾。同時,我們將更加積極主動地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傳播正確的疾病認知和就醫理念,與社區組織緊密合作開展形式豐富的健康公益活動,全面深入地開展疾病知識宣傳教育活動,以科學的知識、真實的案例和溫暖的故事,逐漸消除社會對各類疾病的歧視與偏見,重塑大衆對患者羣體的理解與包容,向着構建更加和諧的醫患關係、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目標穩步邁進。

(作者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醫患關係協調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