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收割 高粱大道已成追憶

隨着機械化導入農村,金門昔日「路鋪高粱待車壓」的農業型態早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專業的收割機將粒粒飽滿的高粱穗直收入袋,彌補了現今農戶人力不足之窘境。(於家麒攝)

很多老一輩金門人或昔日曾在當地服役的阿兵哥,記憶中的小島是每到秋收季節,四處可見全家總動員的農民們忙着將收割後的高粱穗,平鋪在大馬路上曝曬,讓來往的車輛輾過,藉以壓吐高粱粒,這是當地農友行之有年、撙節成本的生產方式;隨着機械化導入農村的趨勢,「路鋪高粱待車壓」的農業型態早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專業的收割機將粒粒飽滿的高粱穗直收入袋,逕送乾燥中心進行加工,不僅省時,也彌補現今農戶人力不足窘境。

隨着社會型態的改變,務農這行「看天吃飯」的工作,愈來愈少年輕人願意投入,也使得人力出現斷層,尤其在金門人口外流嚴重及高齡化的地方,更需導入機械與科技取代人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田裡的工作。

在地的陳姓老農民說,小時候每到秋時高粱成熟的季節,全家都得跟着下田忙收割,一整天下來也割不了多少量,後續還得鋪曬讓車壓出高粱粒,再將其分袋整理收好,待起風時再拿着畚箕裝着高粱穗顆粒順着風讓其自然過濾,相當耗時費力;如今靠着農會購置的專業收割機,1、2個人就能迅速收完一大片高粱田,裝袋上車直接送到穀物乾燥中心加工,省時又省力,也解決了缺工問題。

金門縣農試所在農業部經費補助及支持下,於今年成立離島首座「農產加值打樣中心」,未來將針對乾燥、粉碎、碾制及焙炒等4大類初級加工範疇,由專業人員輔導在地農民生產符合《食安法》的初級加工產品,藉此能減少農產加工成本,縮短產品開發期程,並創造農產品價值,延長保存期限,並促進產品產業化發展,提升金門農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