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轉型正義旗幟「拔管」 綠化最高學術殿堂

管中閔自1月5日當選校長以來,爆發許多爭議,原預計2月1日上任卻被卡住教育部更連發7道公文要求臺大針對爭議說明清楚。(圖/記者徐文彬攝)

文/劉性仁

臺大校長遴委會於2018年1月5日遴選出新任校長管中閔,爲了讓新校長順利上任,配合教育部要求再召開一次原本不必要的會議,好確認新校長各項資訊確實無誤。然會議結論送至教育部後,教育部不但仍未覈定,反而發出多道公文,要求臺大針對監察院的質疑,以及會議議決方式提出說明。

民進黨政府透過可利用的工具及管道來「拔管」,使臺大校長遴選爭議風波不斷,事件愈演愈烈,引發諸多爭議浮上臺面。照理說,教育部應儘速覈定經遴選委員會合法選出的新任校長正式就職,但目前困於是否該回避利益及個人爭議,實模糊問題焦點。事實上,在臺大校長遴選過程中,校內外親綠人士不斷聯手運作,企圖拿下校長寶座,結果卻事與願違,管中閔意外出線。無論獨董問題或論文抄襲的烏龍爆料,臺大校方也都已做出調查和答覆,但教育部仍一意孤行企圖延長戰線,以達程序杯葛改變臺大校長人選的目的。由於臺大校長遴選事件爭議連帶使臺大蒙受許多負面形象,排名直直落、好感度跟着降低,讓許多臺大校友看得心慌憂慮,希望事件儘速落幕,還給臺大一個正常的環境。而教育部自然不應當以特定政治立場干擾「大學自主」,應秉持學術專業性公正處理校務

可以理解,臺灣不論公私立大學因皆接受教育部的補助,爲了持續獲得,必須配合各項要求,雖教育部日前已決定廢除大學系所評鑑,以利各校系發展應有特色,但仍將系所評鑑列爲校務評鑑的指標。試問有廢跟沒廢有何差別?教育部對於臺灣公私立大學仍有相當大的影響,這其實並非正常健康的狀態。

其實對於此次爭議,有幾項粗淺的觀察與思考,包括:

一、民進黨「拔管」行動不達目的絕不終止民進黨此舉反映出對於管中閔過去與藍營交好的報復心態,因容不下異己,不惜採取立法與行政部聯手發難的手段,讓教育部不斷行文給臺大,凸顯民進黨對於敵我意識及政治追殺的決心。

▲臺大自主行動聯盟上凱抗議,要求教育部還給他們校長。(圖/翻攝堅守大學自主,支持管中閔院士擔任臺大校長臉書

二、大學自治原則受到政治干預進而產生危害從歐美經驗來看,大學在歐洲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國也是如此。美國今日之所以能在全球擁有長期優勢,其基礎也在於擁有許多優良的大學。無論歐美對於大學自主的精神、自由的風氣,以及鼓勵不同意見皆採取兼容幷蓄的精神。然而,臺灣自民進黨執政以來,對於管中閔這樣的非我族類,更想去之而後快,使大學校園成爲政治角力的場所,自治精神遭嚴重破壞。

三、 主管機關教育部已沉淪成爲政治打手照理說教育部應支持與鼓勵大學自主、自由,然而此次「拔管」事件中,教育儼然以長官姿態面對大多具社會清望的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更可悲的是,教育部長自己不敢面對輿論,卻指派一位人事處長進行「拔管」行動。這位人事處長讓人想起了陳水扁時代的教育部主任秘書莊國榮,兩人都是爲了政治而踐踏專業,令人相當遺憾。

四、大學內教授及學生的沉默將使大學喪失功能淪爲政治工具臺大校長遴選風波不只是臺大人的事,同時也是臺灣高等教育的普遍問題。大學在社會中享有一定聲望,一旦失去了風骨,又豈能奢談大學自主與自由?特別是此次教育部對臺大的指手畫腳,但臺大校方的迴應可謂畏首畏尾,多數師生也無意識到此事的嚴重性。沉默將使大學喪失功能,助長大學校園淪爲政治工具。總之,臺大校長遴選「拔管」事件凸顯民進黨企圖染指大學校園的陰謀,尤其打着「轉型正義」之諸多立法,但無一不隱含綠色霸權的思維,不斷透過立法、行政及輿論手段,進行政治層面的控制,還要壟斷思想文化與教育層面,使校園綠化,企圖掌握最高學術殿堂控制權是十分明顯。「拔管」事件不僅傷害臺大形象,校史將記載這一切,也重創教育部的形象,更傷害蔡英文、賴清德兩人的形象及聲望,當然也重挫民進黨一直以來所經營的政黨形象。這些「學術獨立與自由」、「大學自主」、「政治力量退出校園」等的價值性訴求,一旦被民進黨破壞殆盡,民進黨將永遠失去論理正當性,因此臺大校長遴選風波應早日落幕纔是。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劉性仁,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國政基金會特約研究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保留刪修權。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