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銀行榮獲“2024銀行家年度金融,創新卓越機構”等四項大獎

近日,由《銀行家》雜誌社組織的“2024銀行家金融創新論壇暨銀行家金融創新成果發佈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現場公佈了“2024銀行家金融創新成果”。徽商銀行一舉榮獲“2024銀行家年度金融創新卓越機構”“2024銀行家年度科技金融創新優秀案例”“2024銀行家年度金融科技產品創新優秀案例”“2024銀行家年度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創新優秀案例”四項大獎。

近年來,徽商銀行全面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政府部門各項部署安排,聚焦“優秀地方主流銀行”發展目標,統籌推進改革創新、轉型發展、能力建設,經營管理水平穩步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爲打造“三地一區”、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應有貢獻。截至三季度末,徽商銀行資產總額1.95萬億元,各項貸款餘額9661億元,存款餘額1.12萬億元,資產質量持續向好。在“2024年中國銀行業前100名單”中,排名第24位;在《銀行家》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第112位。

徽商銀行始終堅持發展優先、創新驅動,以全行五年戰略規劃爲引領,深入實施九大領域轉型提升工程,紮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智慧風控、數字金融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創新工作,創新能力穩居城商行“第一方陣”。安徽省內率先創立科技型企業“技術流”評價體系,在全省率先推出羚羊互聯網平臺專屬金融產品——羚羊互聯貸,推進中小企業線上線下業務融合,創新推出“園區貸”“畝均貸”“專精e貸”“小企業線上無還本續貸”等產品。支持建設安徽省“黨建+信用”服務平臺,創新徽農雲貸、徽農振興貸等線上專屬貸款產品,打造具有徽商銀行特色的“黨建+金融”新模式。持續開展債務融資工具業務創新,落地多筆科創票據和鄉村振興票據業務,投行發債量躍升省內市場前列。在全省率先創設“地方債籃子”,支持安徽省地方債發行。成功發佈“徽銀司庫”,投產上線數智化金融雲平臺、客戶體驗提升平臺等,迭代推出手機銀行7.0,致力建設數字化、智能化線上徽商銀行。

探索金融創新,賦能安徽科創發展

徽商銀行立足安徽科創特色,致力探索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因地制宜打造“1+5+N”專營機構體系,率先在總行成立科創金融一級部,在科技資源聚集的合肥、蚌埠、滁州、馬鞍山、蕪湖5市設立分行科創金融中心,在重點園區創建若干專營支行。出臺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行動方案,聚焦科技創新重點環節,開發“科技人才貸”“科技研發貸”“科技成果轉化貸”等七大類20餘款多元化、接力式產品體系。針對科技型企業輕資產、擔保難的問題,自主研發“技術流”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爲超3000戶科技型企業提供線上信用貸款近100億元。與安徽省內“基金叢林”聯動服務,帶動股權投資超100億元,“共同成長計劃”簽約客戶數、貸投批量聯動客戶數、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累計備案戶數均居安徽省前列。截至三季度末,徽商銀行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超780億元,貸款增速32.5%,貸款客戶數超7800戶。

深化數智融合,加速金融科技轉型

徽商銀行穩步實施金融科技規劃,加大信息科技投入力度,全面賦能業務發展和流程變革。以科技人員派駐業務部門、組建敏捷專班、建立用戶體驗提升長效機制、開展數字化能力專題培訓等形式相結合,打造千人數字化虛擬團隊,探索業、技、數融合創新的新機制新方法。持續提升技術水平,加大數據中心、金融網絡與雲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夯實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底座;深化運用智能語音、生物識別等技術,打造大模型技術平臺和應用場景,積極構建人工智能生態體系,推動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提升;聚焦數字風控、智能營銷、管理提升等重點領域,爲應用場景提供數據賦能。緊扣數字化轉型和金融科技發展,統籌開展貫穿渠道、產品、運營、管理、基礎業務各層面的業務平臺建設。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提升的數字化風控體系,成功打造智能AI客服平臺,建成手機銀行場景300餘個,手機銀行客戶數超千萬戶,金融科技能力顯著提升。

深耕“三農”領域,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徽商銀行始終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聚焦現代農業、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等重點領域,創新推出40餘款鄉村振興金融產品,構建多層次的“三農”金融服務體系,全方位服務鄉村振興。截至三季度末,省內涉農貸款餘額突破1600億元,增速居全省前列。

徽商銀行積極探索“三農”領域多元化金融支持模式,當前已爲各類產業振興項目審批授信超200億元,踊躍投資鄉村振興債券、承銷票據,持續爲農村建設拓寬融資渠道。在支持農村產業發展的同時,該行積極助力新農主體成長,推出“徽農振興貸”產品,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便捷融資,已惠及千餘戶,授信超6億元。

未來,徽商銀行將繼續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着眼長遠發展和戰略佈局,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深化轉型、創新、發展工作,爲助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貢獻金融力量。

(說明:文中各項引用數據,如未特殊標註,皆爲未經審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