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推賣場包裝重複使用或裸賣 民衆:菜被摸壞就不想買了

綠色和平呼籲量費業者應着手重複使用包裝或裸賣,但民衆認爲蔬果被摸捏會導致賣相不佳,農民則表示不包裝會造成損耗成本。(綠色和平提供/李柏澔臺北傳真)

綠色和平調查今年超市與量販店塑膠包裝的使用狀況,發現生鮮產品使用塑膠包裝比例高達9成,較2019年成長了4%,雖然不少零售通路購買標示爲PLA的生物可分解的包裝,但實際上在土壤表面海水中都未能分解,因此呼籲應重複使用包裝或裸賣,但有民衆表示,蔬果被東摸西摸多少會爛掉,看了就不會想買了。

綠色和平今年1月訪查零售通路全臺門市,包括大潤發、好市多、全聯美廉社家樂福、頂好與愛買等共67家門市,發現通路整體塑膠包裝使用比例由86.4%成長到90.4%,其中美廉社近2年都是100%,全聯與頂好的塑膠包裝使用比例也超過9成,增長近7% 。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凱婷表示,塑膠包裝使用比例持續上升,是因爲企業沒有從源頭着手減量,反而從末端直接改用生物可分解塑膠作爲包裝材質,但臺灣目前無法回收也缺乏分解環境,所以生物可分解塑膠包裝仍被視爲一次性塑膠垃圾,零售通路應積極投資在重複使用和直接淘汰包裝的裸買模式

負責家庭採買的洪姓小姐表示,自己最常去大賣場買菜,常看到的就是民衆把蔬果拿起來又摸又捏,這已經是民衆多年養成的習慣,也看到有人把明明很好的菜葉拔掉,減塑是趨勢,但沒有包裝實在很難杜絕這樣浪費情況

「常看到架上水果被捏壞,看到這樣購買的慾望都會不見」,李姓家庭主婦說。

麻豆農會理事長呂登和表示,塑膠要減量可以理解,可是造成蔬果的浪費也是問題,不包裝賣相就不好,消費者就不會買了,而且運送過程也容易被碰壞,這些也都是成本。

環保署表示,今年將規劃組成專家小組輔導量販店等通路業者訂定塑膠包裝減量計劃替代材質等也會一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