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作繭自縛——美國芬太尼危機的真相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戴潤芝 環球時報記者 樑睿 黃蘭嵐】編者的話:近年來,美國就其國內芬太尼氾濫問題頻頻“甩鍋”給中國。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近日宣稱,由於大量毒品涌入美國,美方將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的關稅。事實上,美國的芬太尼氾濫是由該國製藥行業造成的。“芬太尼是美國的問題。”外交部發言人日前就美方涉禁毒問題迴應稱,本着人道主義精神,中國爲美國應對芬太尼類問題提供了支持。

美國是世界上毒品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儘管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近期發佈的報告顯示,美國濫用毒品而死亡的人數正在“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下降”,但在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濫用毒品的死亡案例仍有超過10萬例,這已是連續第三年有超10萬人因濫用毒品而死。美國政府因此將矛頭對準芬太尼,認爲是芬太尼導致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毒品危機”。那麼,美國的芬太尼危機緣何而來?這場危機經歷了怎樣的變遷?爲什麼說芬太尼危機是美國作繭自縛?本報“深度認知”系列報道將用兩期內容,爲您梳理美國芬太尼危機的來龍去脈以及各方利益鏈,揭露美國“甩鍋”背後的真相。

阿片類藥物氾濫導致芬太尼危機

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隨處可見芬太尼讓美國普通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相關留言分享:“在被診斷出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後,我變成了阿片類藥物成癮者。起初我是爲了止痛,但很快就上癮了,還好我在2016年戒癮了。當時芬太尼還不像如今那樣流行,我每天都在感謝上天,不然的話,我現在根本沒辦法打下這段話。”“我們27歲的兒子曾是個漂亮的小夥子,但他成爲無家可歸的芬太尼成癮者已經一年了。這場噩夢始於4年前,他誤服了摻有芬太尼的處方藥,此後他多次進出戒毒所和康復中心。這絕對是我們一生所經歷過的最心碎、最慘痛的事情,我們居住的城市街道上到處都是像我兒子一樣日漸消瘦的年輕人。我們的國家需要做更多。”

據美媒介紹,同可卡因和海洛因不同,作爲純化學合成毒品,芬太尼屬於阿片類藥品,誕生之初是爲了止痛,算是嗎啡的“化學表親”,但其具有難以置信的成癮性——比海洛因強50倍。在美國,芬太尼通常被僞裝成處方藥出售,“僅僅兩毫克,一隻鉛筆尖的量,就能夠讓人死亡”。

追溯起源,可以說美國的芬太尼危機和阿片類藥物氾濫緊密相關。根據前美國衛生與公衆服務部助理部長、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高京柱介紹,美國的阿片類藥物濫用問題濫觴於上世紀90年代,奧施康定等阿片類藥物經過普渡製藥的大力推廣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流入市場,引發了第一波與使用合法處方阿片類藥物相關的死亡浪潮。後來的情況證明,普渡製藥爲了讓奧施康定得到批准,在報告中對該藥物的成癮性進行了不實描述,謊稱其成癮性低於其他阿片類藥物。

騙取監管機構的批准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在藥物獲批之後,普渡製藥等阿片類藥物製造商通過向政客捐款繼續影響美國藥物監管的政策制定。此外,很多剛從緝毒局等政府監管機構離任的官員通過政商“旋轉門”機制進入醫藥行業私企任職,進一步導致了官商勾結的惡化。

2010年左右,隨着聯邦政府收緊對奧施康定等處方阿片類藥物的監管,許多依賴這些藥物的人轉向另一種更便宜、更容易獲得的阿片類毒品——海洛因。這種轉變被販毒集團利用,海洛因相關過量服用的發生率開始逐年上升。

最近十多年來,更低廉的芬太尼則佔據了美國的販毒市場。與可卡因、海洛因和大麻等傳統植物製成類毒品不同,芬太尼等合成藥物類毒品只需很少的人力就可以實現大規模的生產,對於毒販來說,其“高效力”和成本效益加速了其進入毒品供應,大大增加了服藥過量死亡的人數。

紐約、舊金山一些街頭隨處可見形如“喪屍”的吸毒者

中方2023年發佈的《美國國內毒品問題現狀》報告指出,美國是全世界毒品問題最嚴重的國家,吸毒人數約佔全球的12%,是其人口占全球比例的3倍。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下屬的國家衛生統計中心的估算,在2023年全國共有107543人因吸毒過量死亡,其中有74702人死於芬太尼。在1999年,芬太尼過量使用導致了730人死亡。經過了20多年的時間,這一數字已經翻了一百倍。芬太尼雖然總使用人數遠不及大麻,但是在其致死威力上無出其右。因過量吸食芬太尼導致的死亡人數兩倍於甲基苯丙胺(冰毒)、近三倍於可卡因、十幾倍於海洛因。

目前美國各個年齡段的人羣都存在芬太尼濫用現象。美國疾控中心的統計顯示,25歲至45歲的成年人佔所有芬太尼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35-44歲的人羣致死率最高,25-34歲和45-54歲的羣體緊隨其後。

據《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觀察,紐約市街頭時常能看到有無家可歸者長時間僵在原地,身體保持向前或向後彎折的奇特姿勢。記者瞭解到,這是芬太尼使用者的常見特徵,這種身體表現被稱爲“芬太尼折”,也被稱爲“殭屍症”。

還有不少網民吐槽說,如舊金山、紐約一類的美國大城市,隨處可見形如“喪屍”的吸毒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成癮醫學教授丹尼爾·西卡羅內介紹說,吸食芬太尼的人折腰僵在原地是因爲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意識喪失和肌肉控制能力喪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倪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毒品氾濫的根源主要是精神需求與供給的關係,更嚴肅地說,毒品問題,尤其是芬太尼氾濫的問題,與美國中產階級的衰敗密切相關。倪峰介紹說,毒品問題在美國長期存在,尤其在上世紀60年代,青年反叛運動中,毒品使用非常普遍。到了70年代,美國開始反思這一問題,毒品使用有所下降。然而,如今芬太尼問題導致的死亡人數已超過車禍和槍擊,成爲美國死亡率最高的原因,在於資本逐利和社會內部沒有有效的補救措施。他說:“過去,美國的工人階級屬於中產階級的一部分,製造業曾是美國經濟的支柱。但隨着經濟全球化和資本逐利,製造業大量外遷,導致許多工人失業。這些失業者大多是高中畢業生,難以找到體面的工作,因此陷入墮落,吸食芬太尼等毒品成爲他們逃避現實的方式。芬太尼價格低廉、易得,導致大量人羣墮落。尤其是在製造業衰退的地區,芬太尼成了重要的毒品。”

美國人對芬太尼深惡痛絕

對於芬太尼的危害,美國人也是深惡痛絕。據美聯社報道,2019年,大學二年級女生亞歷山德拉·卡普魯託聯繫同齡藥販子布蘭登·麥克道爾購買處方止痛藥羥考酮,但對方向她售賣了含有芬太尼成分的假藥。服藥後幾小時,卡普魯託死在了其加利福尼亞的家中。

2022年,害死卡普魯託的毒販麥克道爾因非法持有和販賣芬太尼被判有期徒刑9年。爲此,卡普魯託的父親馬特·卡普魯託長期奔走,呼籲政府加強對芬太尼的管制,加大力度懲罰毒販。今年9月,加州的法院判決麥克道爾應對卡普魯託家賠償580萬美元。卡普魯託家的律師巴魯克·科恩稱這是自己第一次遇到有毒販因爲他人的死亡而被成功追究民事責任的例子。

一些美國的朋友告訴《環球時報》駐美特約記者,他們也遇到過類似卡普魯託的情況。比如,記者的朋友凱南就說,他同事的親戚曾因非法找人購買處方藥,誤食含有芬太尼的假藥,幸虧及時被室友發現送到急診室纔沒有因此喪命。另一位住在紐約的美國朋友則對記者說:“我覺得美國需要借鑑中國政府對毒販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對毒販判處死刑,也許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芬太尼問題,但確實需要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此外,我們還需要有更好的預防、教育和治療計劃。”

各方利益輸送,美政府不曾吸取教訓

《毒品販子,醫學博士》一書的作者安娜·萊姆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製藥行業一手炮製並延續了當前阿片類藥物氾濫的局面,他們誇大了阿片類藥物的益處,低估其危害,特別是在處方藥成癮方面,從而讓醫生開藥以及公衆用藥“有了虛假的安全感”。

近年來,美國國內開始更多關注政府監管和體系改革。馬薩諸塞布蘭迪斯大學阿片類藥物政策研究醫學主任安德魯·克洛德尼在《美國醫學會倫理學雜誌》撰文稱,過去數十年裡,藥物製造商散佈的關於阿片類藥物風險和益處的虛假聲明,揭示了負責監管制藥公司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玩忽職守這一事實。2017年,由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成立的“打擊阿片類藥物上癮危機委員會”就發現,阿片類藥物氾濫的部分原因是“FDA監管不足”,美國國家科學院也公開呼籲FDA徹底改革其阿片類藥物政策。即便如此,FDA批准和標記阿片類藥物的政策基本沒有變化。

美聯社和美國公共誠信中心2016年發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阿片類藥物行業及其盟友爲約7100名州級職位候選人提供了資金支持,且製藥公司及其盟友擁有一支覆蓋全美50個州首府、規模超過千人的遊說力量。在2006年至2015年間,包括普渡製藥在內的止痛藥生產商及相關組織在遊說和政治捐款方面花費超過8.8億美元。

美國弗吉尼亞州農村地區的基層醫生阿特·萬·澤伊表示,到目前爲止,美國仍未從一場“該國獨有的危機”中吸取教訓,消除企業資金對藥品、藥品監管和政治問責的影響。他說,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制度結構上,該國必須對“一個允許製藥業對醫療專業人士、政府監管和國會產生如此重大影響的體系”作出改變。

美國毒品政策歷史學家戴維·赫茨伯格則稱,阿片類藥物氾濫以誇張的方式揭示存在於美國消費市場的普遍問題:公司長期將利潤置於消費者安全之上。他說,製藥商起草或影響鼓勵開處方的專業指南,爲專業組織提供擔保並聘請醫療專家來傳播信息,隨後又資助、引導患者權益組織支持他們生產的藥物,還遊說立法、法規和其他任何可以增加對他們藥物需求的內容,“在這些更爲廣泛的問題得到解決之前,處方藥的上癮悲劇將不斷在美國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