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那個沒有智能手機的時代
有史以來,人對一個工具的依附程度,大概沒有超過智能手機的了。
冰川思想庫研究員丨任大剛
今天,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哪怕帶了錢包,帶了身份證,如果沒有攜帶智能手機,出門遛個彎,也是寸步難行。智能手機的重要性,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居於核心地位,如果丟了手機,人一定是失魂落魄,感覺半條命沒了。
有史以來,人對一個工具的依附程度,大概沒有超過智能手機的了。而且,你已經沒有不使用這個工具的自由,你今天不使用它,不是你在行使自由的權利,而是在與所有人作對,可以認定具有反社會人格。
這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就10來年時間。
01
曾經,我們熱烈歡呼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喬布斯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超級英雄。
蘋果的每次新品發佈,粉絲們總是徹夜排着長隊,時髦青年以手拿一部新款蘋果手機爲榮。貧窮的二貨不惜售賣自己的腎臟,目的只是爲了一部蘋果手機。
▲2017年11月3日,iphone X開售,北京三里屯蘋果直營店排起長隊(圖/新京報)
巴掌大的智能手機,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
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與全世界任何人取得聯繫;我們可以便捷地取得任何想得到的資訊;隨時隨地購物,轉賬,炒股;寫作,看書,看影視,玩遊戲,看短視頻;地圖導航;簽發文件,等等等等。越來越多的便捷撲面而來。
以前遙不可及的距離,忽然就在眼前。“咫尺天涯”這個成語,已經可以廢除。
全新的科技新生活就在眼前,變化是看得見,摸得着的。
圖/圖蟲創意
在過去年代,科技改變生活是不經意間,浸潤式的,而且中國人的所謂高新科技生活,不過是西方發達國家早在幾十上百年前就實現了的,我們在影視和新聞報道里早就見識過,沒什麼特別的新鮮感。
但從智能手機時代開始,以智能手機爲代表,中國人的科技生活與西方發達國家是同步的,甚至是超前的。也就是說,以前有人在前面探路,你跟着就行了,現在是你自己往前走,人家在後面跟着,這真是值得高興的先發優勢嗎?
02
由於界面狹小,手機上的絕大多數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也必須是碎片化的,體系化的知識與文化,在手機上是沒有生存空間的,這導致兩個結果。
其一,碎片化帶來輕巧化,使手機信息一方面高度濃縮、密集,導致那些需要反覆進行復雜運思的信息,在手機上失去生存空間。
其二,信息的簡單化導致武斷傾向,不給受衆留下任何思考空間,使受衆的思維傾向於不假思索的懶惰,給人一種比看書閱讀要來得輕鬆愉快的錯覺,久而久之,人逐漸失去閱讀的耐心和習慣。
圖/圖蟲創意
而衆所周知,文化的積累,不管是學術、文藝,還是器物製作,都是一個複雜運思的過程,沒有一個複雜的大腦和相關訓練,是無法完成文化積累的。
但是當越來越多的人在空餘時間向手機屈服,被手機佔據的時間越來越多的時候,複雜運思不再讓人頂禮膜拜,而是人人厭棄。
這些年來,文化的浮淺化越來越明顯。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越來越多蒼白得讓人尷尬的影視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手機低頭認錯,然後理直氣壯地走向銀幕/手機屏。
▲微博博主灣區大佬批杜甫(圖/網絡)
此外,最大量的,不具備理性思維能力的人蜂擁而入輿論場,他們哪怕通過辱罵方式,也足以讓所有他們不喜歡的著名專家徹底閉嘴。於是,這10來年間,民粹主義前所未有地氾濫起來,甚至連杜甫都未能逃脫他們的踐踏與洗劫。更不要說民粹主義正在向其他領域快速蔓延。
而這一切,不能不說與智能手機在手,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威力有關。
03
理論上,隨着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升,人會有越來越多的閒暇時間。閒暇時間可用於個性發展和思維的自由創造,但在智能手機時代,可能是一種恰恰相反的結果。
由於逐漸習慣了短些再短些的信息模式,你會發現,人們閱讀大部頭專著的興趣下降了,轉爲有專門的人幫助你摘出“精華”的章節,一本專著只要看個幾百千把字,似乎就掌握了全部的內容,也就算“閱讀”過了。
在各個短視頻網站,有大量的影視劇被剪輯成只有幾分鐘長,看過故事梗概,也就算“觀看”過了。
圖/圖蟲創意
甚至孩子的作業,哪怕是數學作業,遇到難題,打開APP,拍下難題,立刻就給出解題步驟,反覆的思考與練習被這種“捷徑”取代。
越來越多的人樂於被動接受,以往需要反覆翻查資料,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才能得出研究結論,這同時是一種有益的訓練,現在只需動動手指,所有的資料就在眼前,過程的減省,訓練的闕如,使問題探究失去刺激,科學的魅力下降了。
04
爲了購物,通過關卡,辦理各種手續,等等,我們已經交出了足夠多的隱私。
有一段時間,我注意到某個視頻APP老是向我推送植髮廣告,而我對自己的脫髮並不在意,也從未留下過類似的搜索痕跡,我意識到,這個視頻APP應該偷偷地打開了鏡頭,偷窺我的形象。
▲10月13日,工信部通報38款APP侵害用戶權益問題,丁香醫生、美柚等APP在列(圖/截圖)
其實,此前已經有很多人注意到,某些社交APP可能一直在偷聽人的談話,它們會根據談話內容,向機主推送與談話內容相關的廣告,譬如,你如果在說汽車,打開社交軟件,一定會有汽車廣告。
所以現在看,手機已經不再是手雷那麼簡單,而是一個隨身攜帶的,吃裡扒外的名副其實的雙面間諜,它時刻監視着它的主人,然後向他人出賣主人的幾乎一切信息。
雖然如今有這樣那樣的隱私保護法令,但技術是如此的複雜,信息竊取是如此的隱晦難懂,一萬個人中又有幾人搞得清楚其中的一二分?
▲9月6日,央視新聞爆美方長期對中國手機用戶無差別監聽(圖/微博)
中國絕大多數人的財產界限意識並不發達,並不在乎自己的隱私。而在可見世界,竊取者並沒有把手伸進你的口袋,讓你直接蒙受直接的損失。但隱私和財產權的邏輯鏈條,實在是太長了,以至於很多人理解不了,於是放任,甚而至於,樂意得匪夷所思。
我們交出了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和隱私,並沒有因此獲得庇護,反而是逐漸把自己送進了一個更先進的牢籠。
05
這個時候,我特別懷念沒有智能手機的日子。
那時候,人是自由的,想去哪裡,擡腿就走,沒有這個那個的限制。
那時候,家長或老師佈置給孩子看的書,他們大概率可以不經思想鬥爭——到底是看書還是玩手機,打開書愉快地閱讀,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邊看書,一邊惦記着有社交軟件上有沒有人找從而不時地翻看手機,結果一不留神看到其他地方去,魂魄跟着跑得遠遠的了。
圖/圖蟲創意
那時候,專家的言論都是可以被尊重的,是可以理性討論其對錯得失的。杜甫這樣的古人上一次被無端吊打,是幾十年前的事,大家都堅信,這種荒唐事不會再發生。
那時候,買買東西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成交完成,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沒有人會尾隨你一年半載,糾纏不休。
那時候,資訊是有“把關人”的,資訊網站的信息是可靠的,沒有現在這麼多似是而非,不可信又不可全信的信息。
這真是人類自從有互聯網以來的至暗時刻。然而技術帶來的問題,最終還是要技術來解決。下一代互聯網技術能解決這些問題嗎?亦或是製造出更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