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10萬混圈子,最終還是失業了”

前段時間,一位房地產行業的朋友,因公司結構調整“意外”失業,求職也屢屢碰壁。

而在此之前,他爲職業發展前前後後投入近10萬元在“混圈子”這件事上。

從行業峰會到校友交流會,從線上技術論壇到線下牛人見面,以爲這樣就能拓展人脈,積累資源,讓其在職場立於不敗之地。

對此,他無奈道:“不都說‘圈層決定人生’嗎?我混的圈子也不差,怎麼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呢?”

01 爲了“混進圈子”,

這屆職場人有多敢花錢?

俗話說:“跟着千萬掙百萬,跟着乞丐會要飯。”

在這個利益至上的社會,一個優質的圈子對職場人來說,更像是一種軟實力。不僅能有機會結交各類優秀人士,獲得行業資源與人脈的機率也大大提升。

確實,想要提升認知,開拓視野,獲取更多信息的最快方式就是“進圈”。圈子內獲取到的優質動態信息源,也成爲我們實現職場進階的重要途徑。

因此,爲打破自身與圈層之間的壁壘,有人不惜幾千上萬,只爲一張行業大佬的見面會門票;有人專門請假,打飛的參加峰會論壇。不管多忙,每一場的行業交流、同城聚會也絕不缺席。

以爲只要肯花錢,逆襲人生便是早晚的事。殊不知,有句話說得好:人永遠賺不到自己認知以外的錢。

要知道,人的行爲都是圍繞着自己的認知去做的。如果自身未能跳出舒適區,破除過去的侷限思維,很難爲他人提供價值。那麼即便花再多的錢混圈,也是做無用功。

02 進圈容易,混圈難

在網上看到有人發帖訴苦:自己通過某次交流會,認識了一位上市公司老總,彼此相談甚歡,甚至約好了下次一起喝茶聊天。

網友當時正處於事業瓶頸期,於是回家後,想重新聯繫老總,參考一下他的建議。結果發現,對方根本沒通過自己的好友申請。

底下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有硬實力才能擁有話語權”。

說到底,混圈子的核心價值是交換,而交換是建立在對等關係上的。就像雅虎創始人楊致遠曾說過:“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淨值。”

不論是加入新圈子,還是與他人鏈接,實際上都是在爲自己不具備的資源買單,繼而從認知的碰撞和交流有所收穫。

如果自身能力與所處圈子不匹配,也沒有能讓他人從中獲得價值與收穫的認知,即便投入了再多的時間、精力或金錢,仍然難以獲得真正的認可和支持。

而真正有用的資源,不是找的,而是換的。你想要找什麼資源,就要先有相應的籌碼去換。在自身實力不強的前提下,單純依靠金錢來混圈子,反而是種短視且無效的投資。

只有能力足夠,值得與圈內人交換價值,才能真正融入圈子,最終獲得自己想要的。

03 強大自己,比混圈子重要一萬倍

主持人馬丁曾說:

“其實所謂的圈子、資源、人脈,都只是衍生品。只有自己修煉好了,纔會有別人來親附。一個強大的人,不會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悅別人上。靠混的人,最後很可能只是個混混。”

不能否認,拓圈確實有可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機遇,但前提是你能“接得住”。

“混圈子”這件事,本應是我們實現目標的手段。但若是當這件事成了目的,反而本末倒置了。

畢竟,圈子質量良莠不齊,許多圈子不僅不能給我們帶來些許好處和提升空間,反而還會讓我們陷進慾望和人性的泥潭,徒增煩惱。

另一方面,大佬的圈子不需要小弟,專家的圈子不需要新手。圈子的人脈和資源都是建立在自身價值之上的。高質量的圈子都有門檻,即便想進去,也得先對比一下其門檻和自身的實力是否相符。

如果自己不具備競爭力,再如何混圈,對自我的成長很難有實質性幫助,甚至還可能成爲阻礙我們職業發展的陷阱。

因此,與其輾轉各種浮光掠影的場合,來回趕場去混關係。不如更多地專注於提升自我實力。同時真誠主動地與他人產生鏈接,爲彼此間的信任與合作打好基礎。

在定位沒確定好前,不要過早焦慮資源和人脈,控制一下自己的想要拓圈的衝動,好好去打磨自己的優勢和專業能力。

而這,纔是你進圈子真正的入場券。‍‍‍‍‍‍‍‍‍‍‍‍‍‍‍‍‍‍‍‍‍‍‍

來源 | 智聯招聘(ID:zhaopin-com)

作者 | 海越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