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vs臺灣美學 過多政治解讀
國慶主視覺公佈,主視覺設計爲雙十形狀和梅花組合,強調團結和共榮的理念,並結合主題語句「A Beautiful Taiwan Today, A Better Taiwan Tomorrow」。(本報資料照片)
每到國慶,國慶主視覺設計的好壞評價就會衆聲喧譁,近年所謂「華國美學」更是特別被用來嘲諷國民政府來臺後的文宣、建築、設計,而對應於「臺灣美學」則被視爲新潮、當代。文史作家楊渡認爲華國美學即漢人美學,沒有與臺灣美學對立的問題;設計界名家遊明龍則認爲,兩者都受到政治意涵影響而未能純粹就設計來討論。
楊渡以關曉榮的《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指出,漢人在臺灣社會佔98%,相對的少數只有2%的原住民族,因此中華文化在臺灣本就是主流,何需將華國美學與臺灣美學對立起來?臺灣強調的「宮廟美學」實則是來自福建,歌仔戲也是從閩南小調演變而來。對「華國美學」的酸言酸語,其實是刻意要把中華文化與閩南文化排除於臺灣文化之外,仍是政治意涵居多。
曾負責規畫設計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識別標誌識別系統,並擔任2017臺北世大運整體賽會視覺設計的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講座教授遊明龍說,指涉「華國美學」或「臺灣美學」都有政治意涵而不客觀,希望臺灣社會以開放、客觀、健康的心態迴歸設計和美學來討論。
遊明龍認爲,由前幾年的國慶主視覺設計來看,其中的符號、手法、元素與意象,都呈現得較符合當代美學,整體效果上較當代和新潮。但另方面看,設計不是單純的創作,必須在既有條件限制下發揮,因此設計的所有元素也牽涉文化、歷史的延續性,「這是無法切割的,不論政治取向」,以國慶主視覺言,設計師要充分發揮出國家色彩與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