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政協委員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突破共性瓶頸,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上海應如何進一步暢通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鏈路?
2025年上海兩會期間,“科技成果轉化”再次成爲關注重點。上海市科協在提案中指出,目前,上海已建設14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累計培育上市企業66家、高新技術企業600多家,但在高校科學成果轉化催生新質生產力上仍存一定的共性瓶頸,這包括:高校成果供給端和企業技術需求端之間的精準對接不夠,服務機構專業隊伍建設相對滯後,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的支撐能力有待加強等。
爲此,上海市科協建議,一方面,應強化科技創新供需對接,鼓勵更多的龍頭企業參與到科技創新的設題、投入、組織和評估環節,建立企業出題、校企共答、市場閱卷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另一方面,高校可依託自身優勢學科,聯合專業機構和企業,培養一批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複合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同時,也要將技術轉移轉化專業人才納入上海市人才引育的重要範疇,給予安家落戶、人才計劃評選、職稱評定等激勵政策,吸引更多專業人才。
此外,還要在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環節提供人財物支持,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深度融合的堵點、卡點,建立跨實體的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謝東昇也帶來一份《關於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的提案》。謝東昇表示,目前,高校、科研院所部分科研工作與企業實際需求還有差距,研究選題與市場需求貼合也不夠緊密。同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往往產品化成熟度較低,不能直接適用於產業領域,容易因爲缺乏後續中試、熟化經費和平臺支持難以爲繼,無法進行高質量的轉化與項目落地。
爲此,謝東昇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強化企業作爲創新主體的地位。這包括要在持續推進“揭榜掛帥”“賽馬制”等項目組織模式的同時,推動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
第二,加強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這包括積極打造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應用場景,在量子信息、基因細胞、腦科學等方面加強上下游配合與新技術集成;探索由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模式,用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政策工具,放大企業“出題人”“閱卷人”等作用。
第三,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通道。這包括可以建立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等多方參與的產教融合聯盟,形成一套“契約化合作”共贏機制。建設一批集研發、轉化、孵化、服務、產業、資本於一體的專業化新型研發機構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試點打造“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打破科研人員和企業之間的空間壁壘。
第四,突破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瓶頸。在高校院所承擔的應用、轉化類科技項目中明確項目承擔者的科技成果轉化責任,設立與成果轉化直接相關的考覈目標。擴大高校院所職務發明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機制試點。優化和落實高校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政策措施等。
“上海有着非常多的高校、科研院所,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科技成果,加快這些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對上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保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謝東昇告訴記者,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技投資基金、企業、地方政府、科技服務中介這五方來合力推進。
此外,對於產學研合作深度不夠、概念驗證環節資金支持不足等突出問題,致公黨上海市委也在所提交的《關於優化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提案》中表示,這在於一方面,中小企業技術需求表達不足,高校技術轉移辦公室(TTO)服務能力較弱,難以有效對接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現有的一些概念驗證基金對早期項目參與度仍然有限,上海缺乏專門服務於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融工具。
致公黨上海市委建議,在深化產學研合作深度方面,高校可借鑑美國TTO模式,提升上海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專業化水平;支持國際頂尖科研團隊在滬開展合作研究,爲上海科技成果轉化注入全球創新力量。在完善金融支持體系方面,則可以設立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低息貸款項目,緩解初創企業融資壓力;同時,通過設立政府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早期創新項目投資,並提供稅收優惠或風險分擔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