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大力推進人才“引育用留”工程 爲高質量發展蓄力賦能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圍繞呼和浩特首府人才戰略佈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全力打造聚才“強磁場”,樹牢“爲有源頭活水來”引才觀念,大力推動人才“引育用留”工程,不斷盤活人才資源、發揮人才效能,營造尊才、愛才、敬才、惜才的良好氛圍,全力推進人才工作整體提升、全面進步。
圍繞優勢產業,招引人才集聚。“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充分發揮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服務業集聚優勢,以產業聚人才。錨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託中山西路、海西路、成吉思汗西街三大商圈,建立企業人才需求定期摸底機制,動態瞭解掌握各重點領域產業人才存量及缺口,實時發佈用工需求清單1000餘個。組織線上線下招聘會場,吸引各類求職者1.3餘萬人,達成意向2022人。同時,通過對商圈業態升級,打造了轉角街、寬巷子等特色網紅街,吸納了網紅直播、老字號手藝人等各類市場主體4827餘家入駐聚集,吸引大學畢業生在回民區創業就業3000餘人,切實把人才資源“關鍵變量”轉化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成就一場產才融合的雙向奔赴;對大青山沿線文旅資源統一規劃,以三產帶動一產發展,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依託東烏素圖杏花谷、西烏素圖藝術村、莫尼山非遺小鎮,舉辦杏花節、採摘節等各類特色文化活動,大力發展農家樂、戶外露營、親子研學等,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本地創業就業2000餘人,其中年輕人佔比48%。打造了宇生樂谷豐產業園,推動數智草莓植物工廠等3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預計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產值達到1000萬元。
搭建平臺搖籃,助力人才成長。人才發展不僅要大力實施人才引進戰略,更要精細培育,用心施策、用情留才。結合呼和浩特市回民區產業發展特點,採取“平臺+項目+人才”方式,搭建人才“孵化”平臺。持續深化“科技興蒙”行動,指導1家企業獲得自治區專精特新企業稱號,10家企業獲得自治區創新型中小企業稱號。推動納順裝備工程有限公司與內蒙古科技大學合作的產學研實訓基地掛牌落地,邀專家團隊入企調研,大力開展生產性實訓,針對相關技術進行探討研究,建成項目課題3個,培養崗位技能人員80餘人,助力企業核心技術難題攻關使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發展;全力助推呼和浩特市“宜學城區”建設,成功創建成爲全國首批科學教育實驗區,先後與呼市一中、海亮教育集團、內蒙古財經大學建立校地合作,建立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通過不斷加強教育佈局,吸引各類青年人才和陪讀家庭落戶回民區;依託內蒙古宇生樂谷豐農業有限公司引進北京夏菊,打造夏菊研發基地。推動數智草莓植物工廠等3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圍繞大杏種植、金銀花培育研發等特色產業,建設回民區蒙林愛園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培養農村實用人才200人以上,帶動沿山村集體經濟增加80萬元。
聚焦教育醫療,立足實際用才。“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僅要“能用”,關鍵還要“會用”。一方面,成立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陳鯨院士指導中心,柔性引進中國工程院陳鯨院士。與內蒙古財經大學成立博士支教基地,引進博士教師團隊15人。面向社會招錄事業編制教師人才221人,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持續深化與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自治區中醫院等院地共建模式,創新醫聯體合作方式,完成雙向轉診396人,遠程會診510次,成立了7個名醫工作室,引進各類醫療人才300餘人。積極建設大健康產業園。依託附院周邊豐富的醫療資源,搭建總部經濟服務平臺和醫療人才孵化站,成功引進30餘家公司在回民區辦理登記註冊,吸納研發營銷團隊500餘人在回民區就業。
優化發展環境,激發人才活力。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堅持強政策、優服務,大力營造近悅遠來、拴心留人的人才發展環境。聚焦解決青年人才“第一站”住房問題,科學合理優化人才住房政策,通過提供免租金人才公寓,分類保障青年人才住房需求。依託上級發佈的青城租賃住房平臺,提供“拎包入住”保障性租賃住房696套,積極做好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後續宣傳、申請等工作,在全區各大線上、線下平臺同步宣傳;爲698名社區工作者全部落實“三崗十八級”薪酬待遇,全年增加預算579萬元。網格員全部落實“三崗十二級”薪酬待遇,全年增加預算449萬元。已經全部完成調資並兌現工資。目前,全區社會工作者進入社區“兩委”班子成員182人,任社區正職32人;持續加強創業就業支持,在創業擔保貸款、支持就業、吸納就業等多維度發力,打好支持人才創業融資組合拳。2023年,新增城鎮就業7562人,大學生創業就業近6000人,發放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2684萬元,開展就業技能等培訓2100餘人次。(李巖)
來源: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