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得發紫的海水稻,口感難吃還要種超百萬畝,國家到底有啥打算?

金燦燦的水稻堆成山,又到了農民伯伯開心豐收的季節,可你知道嗎,在水稻大家族,除了這種我們都熟悉的金黃色水稻,還有另外一種水稻顏色卻是紅得發紫。

這種整體外觀呈現紅紫色的水稻,被農業專家命名爲海水稻,在我國有廣泛種植,整體面積達到上百萬畝。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海水稻被種植這麼多,難道是因爲它的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嗎?

恰恰相反,海水稻口感非常差,很多人都表示難以接受它的味道,這就讓許多人感到疑惑。既然如此,種植海水稻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國家這麼做到底有何打算?

一、糧食安全的戰略佈局

中國擁有超過14億人口,對於國家的發展而言,糧食安全可謂是重中之重,任何一項有利於糧食安全,增產糧食的政策都顯得至關重要。

海水稻的推廣種植,恰好符合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需要。

先來介紹一下海水稻究竟是什麼,嚴格意義上來說,海水稻的口感較差,至今爲止沒多少人願意吃,其實算是一種耐鹽鹼的植物。

它並非生長在海水裡的水稻,也不是利用海水進行澆灌的水稻,它是水稻家族中的一個特殊品種,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可以生長在沿海灘塗、鹽鹼地,具備一定的耐鹽鹼能力。

這也就意味着,在這種不適宜傳統農作物生長的鹽鹼地種植海水稻,可以顯著增加我國的糧食產量。

想必很多人對此會感到不解,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國土面積更是位居世界前列,我們有必要做到這個程度,甚至連鹽鹼地都要開發利用起來嗎?

這就需要向大家介紹,中國土地資源的四大基本特點,那就是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複雜多樣,耕地比重小,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爲1.37畝,甚至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更重要的是,伴隨着近些年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可耕地被改爲建築用地,這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耕地資源緊缺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利用原本無法種植糧食作物的鹽鹼地,自然就成爲提高中國糧食自給率的一個關鍵方向。

中國的鹽鹼地面積有多大?

據官方給出的數據顯示,中國鹽鹼地面積約爲15億畝,其中可開發利用的鹽鹼地面積就達到5億畝。

與之相對比,中國的耕地面積不過剛19億畝,如果能將這5億畝可開發的鹽鹼地利用起來,想想看會對我國糧食產量的提高起到多大的作用。

海水稻的培育與推廣,就是爲了應對我國當前緊迫的糧食需求。

通過廣泛種植海水稻,可以將大量鹽鹼地轉化爲可耕種的糧食用地,從而緩解我國的耕地資源緊張難題。

許多人詬病海水稻開發至今口感較差,但它沒有普通水稻經常會出現的病蟲害,礦物質含量也要比普通稻米更高。

拋開口感不談,海水稻其實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天然有機食品,口感優化升級想必就在不遠的未來。

二、鹽鹼地的高效利用

上述內容中提到,中國的鹽鹼地面積非常大,廣泛分佈於我國的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區。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什麼是鹽鹼地,爲什麼這類土地不適宜耕種傳統農作物?

鹽鹼地顧名思義指的是土壤中含有過量的可溶性鹽類物質或鹼類物質,這樣的土地具體表現爲土壤結構差、營養貧瘠、水分滲透率較低,植物根系容易被高濃度的鹽分破壞。

可想而知,在我國的東北、華北乃至西北地區,如果當地的氣候環境較爲乾旱,水分蒸發速度比較快,鹽分長時間積累在表層土壤中,就有可能導致鹽鹼地的出現。

在過去鹽鹼地普遍被認爲是貧瘠無用的,因爲它沒辦法進行常規農作物的種植,最終只能被忽視、棄用。

可現如今伴隨着農業技術的發展,像是海水稻這樣抗鹽鹼的農作物被研究並推廣了出來。

這就意味着,以往被視爲“荒地”的鹽鹼地,有可能得到重新利用開發。

將海水稻種植在這些含鹽量較高的鹽鹼地上,可以將這些原本不適宜耕種的土地,逐漸轉化爲糧食生產用地。

這將會直接擴大我國的可利用耕地面積,還能夠改善當地的土壤結構,降低土地的鹽鹼度,甚至還可以修復當地的生態環境,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現象的出現,減少沙塵暴發生的頻率。

三、技術創新與農業的現代化

關於海水稻的研究與培育,中國走在了世人的前頭。

早在2012年,中國的科研團隊便開始着手進行海水稻的研發工作,並最終於2017年培育出第一代海水稻。

這意味着什麼?

海水稻的誕生與技術突破,標誌着中國的現代農業科技,乃至基因育種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前沿水平,這體現出中國的技術創新,與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首先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那就是普通的水稻沒辦法在鹽鹼地這樣的環境下存活生長。

那麼問題來了,具備耐鹽鹼性的海水稻,是通過怎樣的技術誕生出來的?

答案是我們都很熟悉的轉基因技術,中國的科研團隊,需要研究一組組的耐鹽鹼植物的基因組,然後再找出可以幫助植物抵禦高鹽分、高鹼度環境的基因。

在此之後,將這些基因轉移到傳統水稻當中,就可以讓水稻獲得耐鹽鹼能力。

相較於袁隆平提出的雜交水稻技術,轉基因技術的優勢在於可以短時間內針對特定基因進行調控,從而縮短海水稻的育種週期。

這就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相較於已經發展成熟的雜交水稻技術,中國的科考團隊,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轉基因技術培育海水稻?

這就需要提到生物學中的重要概念,即分子標記輔助育種。

舉個常規的培育案例,想要讓水稻的穗子和穗粒又大又多該怎麼做?

答案是找到兩個遺傳性不同,但是性狀優良且能互補的品種進行雜交,例如一個水稻穗子大但穗粒小,另一個水稻的穗粒多,將其雜交就有可能得到穗子和穗粒又大又多的新品種。

但這樣做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需要耗費的時間非常久,可能要5到10年以上的時間,但如果使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就沒有這麼麻煩了。

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分子標記,來追蹤特定性狀基因,可以讓科學家快速準確的識別到,他所需要的具備特定性狀的個體。

就拿海水稻的培育爲例,利用這項技術,科學家可以迅速鎖定那些耐鹽鹼植物當中,具有耐鹽性、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基因,然後再將其轉移至水稻當中,從而培育出具備耐鹽鹼性的海水稻。

這也就意味着,從表面上來看,中國的科研團隊順利研發出了海水稻。

但只有業內人士才能明白,這相當於中國同時在基因編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多個前沿技術領域獲得突破,這直接對外體現出中國科技實力的強大。

四、生態環境保護

前面的內容中不止一次提到,鹽鹼地被認爲是難以利用的“荒地”,時間久了,鹽鹼地都會不可避免的進一步惡化爲荒漠化區域,然而隨着海水稻的引入種植,鹽鹼地將會重新煥發生機。

就像是上述內容中提到的,在鹽鹼地上種植海水稻等耐鹽鹼性作物,將會讓土地重新轉化爲可用於種植農作物的傳統耕地。

那麼問題來了,這一土地性質的轉化是怎樣實現的?

鹽鹼地的最大問題是土壤中的鹽分含量過高,導致土壤硬化、結構疏鬆、植物根系沒辦法在這樣的環境下紮根、吸收水分,但如果種植了耐鹽鹼的海水稻以後呢?

海水稻的根系,可以將土壤中的鹽分順着根系向地下層遷徙,從而降低地表的鹽分濃度,進一步改善土壤的可種植性。

隨着海水稻的生長,其根系還可以改變土壤的微環境,從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

另外海水稻還可以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它們的活動將會進一步增加土壤的肥力,並有效減少土壤中鹽鹼性物質的濃度。

時間久了鹽鹼地便會重新成爲良田,防止鹽鹼地惡化、荒漠化。

所以說海水稻的種植並非單一作物的生產過程,它更可以爲整個生態環境的穩定帶來重要作用。

如今全國範圍內都在呼籲鹽鹼地變良田,類似於海水稻這樣的耐鹽鹼作物,只會被更加廣泛地種植。

結語

自2012年起,我國海水稻種植從科研試驗階段,正式進入到規模化推廣階段,等到了2022年底,我國海水稻的種植面積正式突破100萬畝。

你還知道有哪些耐鹽鹼作物,如今正在被國家廣泛用於推廣種植嗎?